黄骅港完成首例大型船舶“开靠套泊”作业
双巨轮在宽度不足700米的港池实现“离泊—进港—靠泊”无缝对接
4月8日,黄骅港20万级吨航道上,两艘身形庞大的货轮在引航员的引导下,在宽度不到700米的港池里进行了一次高难度“腾挪”,成功完成黄骅港首例大型船舶“开靠套泊”作业。这一创新模式让两艘巨轮在同一潮汐窗口实现“离泊—进港—靠泊”无缝对接,大幅提升泊位利用率,为港口资源高效利用开辟新路径。
当天,20万吨级矿砂船“名氏风”轮在海面待命,准备进港。该船长291.5米、宽45米,吃水17.39米,需要精准把握潮水窗口期乘潮进港,按计划靠泊矿石K04号泊位。然而,K04号泊位此时被“纳蒂尔”轮占据。“纳蒂尔”船长288.87米、宽45米,吃水9米,因卸货结束太晚,无法按时驶离。
黄骅港是半日潮,船舶错过高潮进港就得等12小时。按传统作业模式,“名氏风”轮只能等下一个窗口期,这不仅降低港口作业效率,还会打乱后续船期,影响港口运营。关键时刻,黄骅港引航站联合港口、海事、代理等多部门,紧急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各部门工作人员围绕货轮离港完货时间、潮汐规律、拖轮配置等关键因素深入研讨,决定启用“开靠套泊”模式。
“名氏风”轮和“纳蒂尔”轮两船总长近600米,作业港池宽度不足700米,再加上拖轮,作业空间狭窄,操作稍有失误就可能引发碰撞或搁浅事故。面对挑战,引航员刘树谦在“纳蒂尔”轮驾驶台,指挥船舶缓缓驶离泊位,驶向待泊区。同时,引航员李书辉在“名氏风”轮上紧盯“纳蒂尔”轮与航道动态。当“名氏风”轮行至262号浮筒下线,李书辉果断发令,精准引导巨轮驶入港池,稳稳靠泊K04号泊位。整个过程用时约一个半小时。
黄骅港引航站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黄骅港日益繁忙,大型船舶集中到港越来越频繁。传统引航模式在面对大型船舶同时靠离港时,短板凸显,难以满足作业需求,但随着气象监测与引航技术不断成熟,“开靠套泊”模式有望在黄骅港大规模应用,为港口高效运营持续注入活力。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