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打通“两山”转化新路径

2025-08-24 12:40:0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经营开发、生态保护补偿等手段,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桂林市作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始终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内容,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调结构、优生态、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系统化创新金融产品、机制和服务,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2024年12月底,桂林市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旅游贷款实施规范》地方标准,并于2025年1月12日起正式实施,为金融机构规范化、规模化支持绿色旅游项目提供操作指引,有效引导信贷资源向低碳旅游设施、生态景区、环保酒店等领域聚集,推动旅游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这是我市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一次创新之举,也为全国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对走出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之路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在激励保护生态的同时,更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去年5月,为桂林一家罗汉果生物技术公司投放全国首笔“生物多样性保护+ESG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企业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如培育罗汉果种苗优良品种数量、罗汉果果渣利用率、食品安全事故次数等直接挂钩,成功激励企业加大生态保护投入、低碳转型升级,持续改进企业自身ESG的责任和绩效,获评全国银行业ESG实践典型案例、绿色金融实践典范案例。

此外,推动本地符合条件企业成功发行绿色境外债券7.2亿元,盘活县域绿色资产,推动资源县金紫山风电公司作为新兴业务试点,开展“国家电投—广西电力清洁能源碳中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金额16.60亿元。我市还实现全区首发绿色金融债、绿色可持续境外债券、绿色私募债券等9项突破。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债券发行额达145.7亿元,同比增长43.14%,平均利率2.66%,同比下降127个基点,显著降低企业直接融资成本。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丰富“桂林模式”内涵

今年3月,阳朔县金宝河北沟村小流域、灵川县黄沙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等生态产品交易在自治区水利厅专题会上成功签约,交易总金额490万元,交易收益专项用于所在县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以及流域内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创收项目。这也是继去年我市完成珠江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灵川县芦田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后,又一次对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的积极探索。

随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从理念走向实践,桂林正将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动能和发展优势,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旅游用地供给赋能模式:通过优化旅游项目用地政策与绿色金融支持结合,促进漓江沿岸等区域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

生态运动促价值实现模式:在阳朔等地,将攀岩、溯溪等低碳生态运动项目开发与生态修复、社区收益联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

龙胜梯田保护“一田生五金”模式:通过金融支持,助力龙胜梯田保护实现“梯田维护收益、有机种植收益、景观旅游收益、文化体验收益、碳汇交易收益”等多重经济价值叠加。今年3月,该模式也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公布推介的第一批18个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自然资源部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金融支持企业低碳转型模式:为重点排放企业提供定制化绿色信贷、债券等工具,支持其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相关模式获评全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

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让“绿色家底”变“发展资本”

绿色,是万里河山的本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金融更是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动力所在。

近年来,我市坚持高位统筹,建立起“1+N+N”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成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建立健全市县协同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成立4个工作专班,设立了18个绿色金融内部工作小组,累计挂牌95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实现“银、证、保、担、期”金融业态全覆盖。重点培育桂林银行深耕本地,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桂林落地2家“碳中和”网点、挂牌16家绿色专营机构、打造16家“绿色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成为广西唯一加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的地方法人银行和广西首家获评国家气候友好型银行A级金融机构。

此外,我市还不断完善融资服务,释放绿色发展动能。精准“政金企”对接,建立动态更新的市级绿色项目库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政金企对接活动,实现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高效匹配。创新形成“信贷+保险+担保”组合支持工具,开发“漓江生态贷”“绿色景区升级贷”“生态农庄贷”等40余种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充分保障漓江、阳朔遇龙河等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建设补水重大工程专项资金需求。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497.65亿元,同比增长12.03%,“绿色家底”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资本”。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