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沈晚报
随着“体重管理年”的提出,减肥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但你是否知道,中医减肥并非“千人一方”,而是根据体质“量体裁衣”?近日,记者采访了沈阳市中医院针灸四病房主任吴爽,从中医视角解读肥胖的体质分型与调养之道。
“许多人尝试极端节食或剧烈运动减肥,却收效甚微,甚至损伤健康,根源在于未辨明体质。”吴爽主任开门见山。她指出,中医将肥胖人群主要分为痰湿、气虚、阳虚三类,需针对性调理。
痰湿体质:祛湿是关键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体态臃肿、面部油腻、痰多、出汗黏腻,大便黏马桶。”吴主任解释道,痰湿源于脾胃运化失调,湿浊堆积成脂。饮食上,她推荐陈皮、冬瓜、芡实、赤小豆等健脾利湿食材,“比如晨起喝陈皮薏米水,午餐用冬瓜排骨汤替代油腻菜品”。运动方面,建议选择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通过出汗促进湿气排出,但需注意运动后及时擦干,避免湿邪反侵”。
气虚体质:补气是根本
“明明吃得不多,却总觉得疲惫、气短,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这类虚胖多属气虚。”吴主任强调,此类人群盲目节食会加重气血亏虚。食疗可用黄芪、党参、山药等补气食材,“黄芪红枣茶代水饮用,或党参炖鸡汤每周一次,循序渐进补足中气”。运动需避免高强度训练,“快走、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更适合,以微微发热、不气喘为度”。
阳虚体质:温阳驱寒是核心
“怕冷、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喝凉水都长胖的人,多属阳虚。”吴主任指出,阳气不足导致代谢缓慢,脂肪易堆积在腰腹。日常饮食可加入肉桂、牛肉、生姜、韭菜等温阳食物,“晨起一杯姜枣茶,炖肉时加两片肉桂,既暖身又助阳”。运动时建议配合晒太阳,“上午9点或下午4点散步30分钟,背对阳光激发督脉阳气,事半功倍”。
“中医减肥并非追求短期掉秤,而是通过调节体质,让身体回归平衡状态。”吴主任提醒,部分人群盲目服用泻药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气血两虚、月经失调等问题。她建议,减肥前应通过舌诊、脉象、症状等综合辨证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痰湿者需先祛湿再减重,气虚者需边补边调,切莫本末倒置”。本报记者 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