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戾气” “开盒”“网暴”,未成年人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赵晓苏 作
钟 颐
“暴力,是盲目的野兽。”语言暴力也是如此。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的余波不断就是例证。当“恶之花”出自一个13岁的未成年人,更是给“开盒”之殇蒙上一层阴影。
“开盒”一词,源于网络黑话。它将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视之为“盲盒”,欲“开”之而后快。同时配合群体性辱骂,将伤害延伸到线下,与传统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相比,打击更精准,技术性更强,堪称升级版。在上述事件中,一名孕妇仅因对某艺人的行程发表议论,就惨遭“开盒”,其私人信息和工作单位被曝光,微博账号被迫注销,足见人言之可畏。
抛开高管女儿的标签,此事也同样值得深思。近年来的相关报道中,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2023年某平台通报一起“人肉开盒”案例,案涉18省市共40余人,主要活动人员为未成年人,其中有一人被行拘。有人因为游戏失利,遭受陌生人的骚扰或威胁;有的UP主被P了花圈,被拉进群辱骂……领域从“饭圈”不断向外蔓延,目标对象从明星扩展到素人,“开盒”之风不刹,不足以守护每个人的安全感。
小小年纪,为何戾气如此之大?很多人可能会说,是畸形的“饭圈文化”的渗透。但在笔者看来,它更像是“多因多果”中的那个“果”。比如,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为了释放压力,发泄不健康的情绪,就以语言为利器,让无辜者“躺枪”;为了在社群中获得更高地位,积累所谓的“社交货币”,于是将枪口对准弱小者,“在一些未成年人看来,开盒他人能让对方害怕,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他们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盲目效仿、被他人煽风点火,陷入“想当然的正义”“虚幻的成就感”……在这个“戾气江湖”中,今天的受害者,明天也可能“按键伤人”。
某种意义上,施暴者何尝不是受害者?他们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若是早早染上网络恶习,总想着以谩骂攻击去解决问题,就很容易被人“拿捏”,沦为信息黑产的“韭菜”,长此以往,还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从上游的“内鬼”到中间商,再到下游的买家,信息交易已经形成了一条有组织、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按照百度方面的调查,谢广军女儿的“开盒”信息,就来自境外的社工库——一个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库。
相应的治理工作已经展开。2023年,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在集中整治7类突出问题中,“网络厕所”“开盒挂人”位居前两位。更宏观地看,“开盒”只是网络乱象的冰山一角。互联网是青少年的成长新空间,职能部门、平台、社区、家庭、学校等主体需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治理闭环,一旦发现苗头,必须及早干预。
一言以蔽之:键盘侠从来不是“侠”,“江湖正义”亦非“正义”,“孩子气”不可纵,“盒武器”当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