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节俗的来龙去脉

2025-04-04 11:20:00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唐宋时成为节日,宋元时,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三合一”,祭扫、踏青融入清明习俗。

又是一年清明。今天微史记周刊就来聊聊清明节俗的来龙去脉。

唐代明文禁止坟前欢聚

柁尾飘飘挂纸钱,出城都是上坟船。

荒原落叶何曾扫,胜地名花别有缘。

清代诗人蔡云的这首诗,写的是苏州城清明节的情形:家家户户都忙着出城祭扫。直至今天,祭扫仍是清明节最大的节俗活动。

祭扫由来已久。虽然清明作为节日是在唐宋时期才固定下来,但此前的社会生活中早就有了该项民俗活动。据古籍记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祭扫墓地的行为。春秋时期,曾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意思是说,与其在父母去世后在墓前杀牛而祭祀,不如在父母健在时奉上鸡、猪之类的家禽肉类。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祭扫活动了。

到了孟子活动的战国时期,他也讲过一个我们至今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说齐人有一妻一妾,他每天都在妻妾面前神气活现,“必餍酒肉而后反”,妻子问他跟谁一起喝呢?齐人所答,“尽富贵也。”妻子发现从未有显贵来访,便暗中跟踪丈夫,发现他每天竟在东郊坟地向祭扫者乞讨祭品残食。虽然这是孟子虚构的故事,但由此可见,当时民间祭扫就已常见了。

秦汉时期,帝王贵族有春季墓祭传统,到了唐代,清明节成为春节、元宵后的又一大节日。扫墓就成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民俗内容。

这一时期,在扫墓时,出现了一些于情理相悖的地方,如祭祀后,“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所谓“松槚”,原指松树、槚树,因常被栽植墓前,故代指坟墓。唐高宗认为,拎着酒肉去祭扫先人,本为慎终追远,但借着祭扫的机会,欢聚在坟前,没有悲伤的样子,“既玷风猷,并宜禁断”。662年,唐高宗发出禁令,禁止扫墓时的这种不当行为。

到了唐玄宗时,他看到,虽然扫墓这种行为,《礼记》等古籍上都无记载,但“近世相传,浸以为俗”。不然,人们“何以用展孝思”?扫墓还是可以被允许的。但同时,他规定,“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也就是说,扫墓之后,可拎着祭祀所用的食物,到别的地方聚餐,不要再出现坟前欢聚这样的行为。他还将这些规定编入《开元礼》,“永为常式”。从此,祭扫习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每至清明,“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白居易有诗写到祭扫习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在古代,曾有很多种祭祀,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异常隆重的冬至祭天消亡了,夏至祭地也不见了,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也都没有了。只有清明祭扫和腊日祭灶这两种民俗活动,一直存活至今。

八骏图局部 清·郎世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鬓边戴柳球,还有这个功效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古代的清明节,是和柳连接在一起的。在清明这一天,沿街有叫卖杨柳的。人们买来插在门上,农人以插柳日的阴晴来占卜今一年的雨旱。柳条插门,还有其他说法:一是避疫驱邪,二是“明目”(保健作用),三是纪念介子推,据说他是抱柳木而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插柳源于唐代宫廷的赐火仪式。获得皇帝所赐新火的达官显贵引以为荣,将传火的柳条还插于门前,以炫耀于人。后人争相仿效,相沿成俗。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这是唐人韦庄在词中记下的清明前后的习俗——妇女们在这一天鬓边戴柳球,这一习俗延至清代仍然盛行。鬓边戴柳球,有何功效?《清嘉录》说:“妇女结杨柳球戴鬓畔,云红颜不老”,永葆青春。

那么,这个“柳球”是什么呢?学者们曾就此讨论过,但说法至今没有统一。解玉峰在其编著的《花间集笺注汇校汇注汇评》中解释:柳球,弯曲柳枝成球形。清明日妇女有带柳的风俗。宋协周、郭荣光主编的《中华古典诗词辞典》则解释为:古代妇女的首饰。谢永芳校注《韦庄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中说:柳球,即柳圈。旧俗,清明节戴柳圈发饰以去毒避邪。段成式《酉阳杂组》卷一:“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毒。”张炎《庆春宫》序云:“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袯禊而去,亦京洛旧事也。”

这几种说法其实都有些差强人意。

柳圈造型平面,柳球造型立体,两者似非一物。且“弯曲柳枝如球形”,戴在头上,无论是重量还是体积,终是蠢笨了些。而笼统说是古代妇女首饰,却为何要和清明扯上关系?难道这种首饰只能清明前后戴,其他时间不可戴?

诗词源于生活,有些民俗活动消失了,但有些民俗活动保留至今。

潘君明、高福民主编的《苏州民间故事大全》里说了一个“三月初三插柳球”的故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江南水乡家家户户都要折几枝刚爆芽吐叶的柳条,连皮带叶捋至柳梢,挤成一个柳球,插在大门门框上。这里就提到了苏州民俗中的柳球做法。

无独有偶,扬州人汪曾祺在《大淖记事》里也提到柳球,他说:清明插一个柳球(杨柳的嫩枝,一头拿牙咬着,把柳枝的外皮连同鹅黄的柳叶使劲往下一抹,成一个小小球形)……

北大教授、湖北人废名也提到“打柳球”:“把柳条的青皮撕开,然后连着叶子一直剐到柳树枝头。”

从苏州、扬州到湖北,“柳球”的做法是统一的。大概,这才是“柳球”的正解。

春游晚归局部 宋·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踏青玩什么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由这首宋人诗作可见,清明踏青之风的盛行。秦少游也说,“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

那为何清明流行踏青?其实,踏青是上巳节的习俗,入宋后,上巳、寒食、清明三节合一,来自上巳节的习俗也被归入了进来。

清明时节,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此时草木抽芽之时,故而不怕踩踏,所以也才有了踏青之习俗。踏青又叫春游,以前也被称为探春、寻春等。《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可见早在西周,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经是一种礼制了。“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历代古籍上都有踏青的记载。

来自上巳节的习俗还有“曲水流觞”。到宋代,春日和暖的时候,都不妨曲水流觞,清明时也不例外。

此外,人们在清明时,还会参加斗草、斗鸡、蹴鞠等活动。

“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是宋人晏殊笔下的清明场景。斗草,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其起源已无可考,在南北朝时称为“踏百草”,唐朝称为“斗草”或“斗百草”,到了宋代,斗草之俗日盛,尤其在草木茂盛的清明。

“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唐人花蕊夫人在清明前后看到了斗鸡场景。斗鸡在战国时代便己盛行,唐宋时斗鸡之戏盛于清明,成了应景之俗。

此外,还有“蹴鞠”和“秋千”。杜甫就在清明前后写道“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这些久远的诗词,为我们保留了平民生活史的生动一页。臧磊

明·陈洪綬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