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照亮复兴征程

2025-08-15 09:43:00

在即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主流媒体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构筑起立体传播矩阵,从纸端到云端,在这场跨越时空的集体纪念中,一场以“铭记”为名的国家叙事正在多维度展开,为民族复兴征程注入深沉的精神力量。

篇篇“百万+”得益于选对作者

“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左权将军写给母亲的这封家书,在2025年夏天通过《人民日报》的《重读抗战家书》栏目再次震撼国人。

这是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策划。《人民日报》自4月起推出该栏目,精选左权、赵一曼、张自忠等抗战英烈的家书进行深度解读。

突破传统报道模式,栏目邀请左权外孙沙峰、《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演员王劲松等重读抗战家书,从多元视角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话题#小兵张嘎作者重读抗战家书#登上微博热搜,“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播发视频1周,刊播量630万次。

《重读抗战家书》主创团队表示,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内容的厚重感,又借助参与者的影响力带来流量,让抗战家书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8月14日,《解放军报》继续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第15期。

据《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编辑部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接到任务时,团队很快梳理了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著名军事记者郑蜀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笑伟等作者人选。

约稿电话当即打过去,全员参加。5月15日,第一期亮相。《沧桑山河 风雪战旗》,将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抗战写得热血悲壮、感人肺腑,当天传播量破50万。

作家章熙建为写好敌后战场主题文章,酷暑时节前往河北涞源、江苏盐城等地走访。其间,编辑部始终跟他保持密切沟通,写哪些人物,讲哪段故事,用什么细节……后来,编辑部跟章熙建开玩笑说:“给您开的稿费,远不够您的差旅费。”

作者贾永在写作中,得知107岁的抗战老兵马志选参加过夜袭阳明堡等战斗,尚能接受采访,他立即赶往山西太原。这次采访,还衍生出一个“爆款”产品——短视频《“我永远是个老兵”》。

编辑部现在回想起来,系列文章之所以篇篇“百万+”,很大程度得益于作者选对了。

循着东北抗联的战斗足迹踏访

当山东省档案馆尘封的抗战档案被一页页翻开,当522张历史图片、65版泛黄报纸、15分钟珍贵影像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系列文献纪录片《档案里的山东抗战》8月11日起在山东卫视播出,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档案,正是解读山东为何能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之一”的密码。

1946年早春,光复之初的东北大地,硝烟尚未散尽。一篇刊发在《东北日报》(《辽宁日报》前身)上的《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引起广泛关注。这篇1.2万字的鸿文,第一次完整书写了东北抗联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文章署名“关寄晨”,这是著名记者穆青的笔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亦是《东北日报》创刊80周年。在此重要的历史节点,《辽宁日报》全媒体策划《群山回唱》正式启航。

报道组循着东北抗联的战斗足迹踏访追寻。100多个日夜,报道组的足迹遍及东北三省,让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变得真切而具体。《群山回唱》以5个篇章渐次展开:先声、信念、大义、气概、长歌。

从7月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频道陆续推出重磅内容。10集政论片《胜利》,立足“国际视野、国家立场、当代思考”,回溯抗战历程,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5集专题片《山河铭记》,聚焦“持久战”战略方针下中国军队与人民的灵活战略战术。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共同的使命》和《伟大的胜利——苏联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抗战》,向海外观众阐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

85个AI镜头讲述红色特工一生

是火炬,是号角,是战鼓,是投枪,是墨汁在粗纸上洇开的血迹,是刻刀在木石上凿出的火光,是歌者将音符磨成锋刃,是一个民族攥紧骨节的炸响。

《光明日报》推出《抗战中的文艺力量》专栏,重温那些激荡人心的作品,再现作品诞生和传播背后的故事,展现文艺发挥了枪炮之外的“另一种武器”的力量。

80年前,江淮大地上活跃着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80年后,前行路上,如何从新四军的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力量?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派出多路青年记者,组团寻访80位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推出《归来仍是少年》系列融媒报道。

“3634,0086,3046,2591,0523……”,在《归来仍是少年》采访组的镜头下,95岁高龄的徐燕君坐在桌前,眼神明亮如炬,流畅地在稿纸上写下这样一串数字。光影流转间,那段“红色电波”的往事伴着老人的讲述,渐渐“解密”……徐老面对镜头写下的这串电码,翻译过来是“为人民服务”。

他是张金增,也是张放,更是刘进中。两度改名,三个名字,刻着一个人一生的抉择与信仰。在抗战寻迹的过程中,《解放日报》记者无意发现了一份手稿。这是1988年,87岁的刘进中写下的万字文稿,字字如刀,讲述埋藏半个世纪的秘密。2025年8月13日,《解放日报》刊发《抗战·上海寻迹》专栏新一篇文章,并用AI制作了85个镜头,讲述了红色特工的一生。

回望那段血火熔铸的峥嵘岁月,三晋大地以不屈的脊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山西日报》的“英雄山河·壮丽三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融媒报道,通过战地重访追溯历史,特别聚焦这片热土上的沧桑巨变,生动展现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赓续与生动实践。

重访平型关,《山西日报》记者在手记里写下见闻: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不远处的白崖台村,记者见到了曾科峰,其曾祖父曾怀在平型关战役中曾为八路军第一 一五师引路。曾科峰退伍后回乡办起了箱包厂,带着老乡一起致富。他说:“那么难的战斗都能打赢,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八十载岁月流转,伟大抗战精神穿越历史烟云,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又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烛照复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