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人们常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在路上”总是好的。山水桂林一直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大自然孕育的喀斯特地貌上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光。而桂林的自然风光越往乡村走则越充满惊喜。如果你来过桂林但还没有爱上桂林,那一定是你还没有往桂林的乡村走得够远。今起本报开设“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行在乡村 游在路上”栏目,即刻出发,往桂林的乡村走去,走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丛中,走到如瀑布般泻下的蔷薇花林里,走到经过了盘山公路后抵达的原始森林中,走到夏日果冻水潭旁……用行走与土地对话,但愿有一处风景,能唤醒你内心蛰伏的诗意与感动。
漓江的烟雨尚未散去,漫山红霞已悄然染透桂林的山岭。映山红(杜鹃花的俗称)绽放,一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正在桂北大地徐徐展开。兴安湘漓镇的荷包山,映山红已席卷整片山脊。在海拔800米处,花枝刺破薄雾,与裸露的岩石构成野性图腾。
在灵川海洋乡帽子岭,整片山峦化作漂浮的赤色云海。沿着青石板古道拾级而上,每转过一个山坳都是全新的视觉爆破。
在雁山的桂林植物园杜鹃园,这里宛如精工雕琢的东方调色盘,20余种、上万株杜鹃与青翠苍绿的树木、湖水、登山小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一朵映山红搅动了桂林的赏花热潮,跟随一朵映山红在桂林开启的深度旅行让人怦然心动。

黄杜鹃。 记者周文琼 摄
杜鹃花的桂林城市记忆
清明时节的桂林,总有一抹嫣红在群山间悄然绽放,那是属于几代桂林人的共同记忆。对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在灵川、兴安、资源等地的桂林人而言,映山红不仅是春天的信使,更承载着对故土与亲情的绵长思念。一到清明,上山扫墓就总能看到山头上这一簇、那一簇的映山红,有的颜色深一些,有的浅一些,但大多是红色的。用镰刀把映山红砍下一些,有些会插在逝去亲人的坟头上,有些则带回家,养在了花瓶里,这或许是人们能数得出来在农村插花的经历。这样的记忆成了很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乡村生活剪影。
杜鹃花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有“花中西施”之美誉。桂林市林业和园林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直以来在桂林的土岭上都有映山红。每逢清明前后,灵川、兴安等地的土岭便被深浅不一的红霞浸染。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既能在贫瘠岩缝中扎根,也能在湿润林间盛放,其野性之美与桂林喀斯特地貌相映成趣。
1995年,七星公园打造了杜鹃园,是桂林较早专门观赏杜鹃的花园。七星公园杜鹃园的建成是桂林首次将这份山野浪漫引入城市,从此市民无须远行即可欣赏成片杜鹃花海。
在2000年桂林城市大改造时,桂林曾引进了许多杜鹃花品种,用于城市绿化和庭院美化,不同于山野间单薄的红色,这些园艺品种呈现出粉白、橙黄、淡紫等丰富色系,花期也从清明延续至初夏。直到现在杜鹃花依然广泛用于庭院美化。
位于雁山的桂林植物园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建立的十大植物园之一。杜鹃园占地92亩,建成于2000年,收集栽种锦绣杜鹃、刺毛杜鹃、羊踯躅、鹿角杜鹃、齿缘吊钟花等杜鹃花20余种(含品种)上万株。园内参观步道依山而建,山脚有两个分别占地4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的人工湖,配置各种园林植物50多种,各色杜鹃花与树木、湖水、登山小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是桂林植物园春季赏花的重要园区。
对于老一辈而言,杜鹃花是清明时与先人对话的信物;对年轻一代,它是朋友圈里的春日限定;而对整座城市,它既是生态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者。

植物园的杜鹃花。 记者周文琼 摄
一场视觉的盛宴
一次文化心境的品读
“杜鹃花落石阑干,新染晴波绿绕湾。”走进桂林植物园杜鹃园,方岳笔下的诗境扑面而来。锦绣杜鹃的浓烈、刺毛杜鹃的淡雅、羊踯躅的明黄在喀斯特山体上泼洒出天然水墨,登山步道蜿蜒其间,仿佛一条穿越时空的文化长廊。市民、游客中,有的在惬意地散步,有的在拍照留念,也有的在草坪上坐着静静观赏。上万株杜鹃花的盛放,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周末专门坐动车到桂林,直奔杜鹃园,漫山遍野的杜鹃仿佛现实版的梦游仙境,真的美到失语。”游客小张在社交平台展示了她打卡杜鹃园的照片,并配文感慨。
“已经连续两年在杜鹃花花期最盛的时候来这里赏花了,我还帮亲人、朋友们在这里拍摄了很多照片,有古风造型的,也有梦幻公主造型的,大家都很开心。”热爱摄影的梁先生说,美丽的风景看不腻,每一次赏花的心情也不同,明年杜鹃花开他还会来。

植物园的杜鹃美景吸引着人们前往。记者周文琼 摄
在杜鹃园内,羊踯躅还藏着文化密码。羊踯躅为著名的有毒植物之一。《神农本草经》及《植物名实图考》把它列入毒草类,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民间通常称“闹羊花”。
传说,从前有一户穷人家,家中有母亲和两个儿子。哥哥叫杜大,弟弟叫杜二,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养活老母亲。杜大力气大很能干,杜二力气小勉强糊口。一天,杜大由于担子太重,盐担滑下来,把一个小孩压死了,被官府抓去,关在监牢里,待判死刑。杜二一个人卖盐,奉养老母亲,十分困难。一次,弟弟来探监说自己身体单薄,没有办法养活老母亲,要替哥哥去死。说着便把哥哥推出门外,自己进了牢房。结果杜二被处死了。可是杜大怕事,出来后不敢回家,结果母亲也因病而死。杜二灵魂化作杜鹃鸟,到处飞叫:“哥哥回来!哥哥回来!”一边叫,一边口中滴出鲜血,鲜血滴处,长出了红杜鹃。后来,人们发现村子的山后常有许多山羊,在羊群叫嚷处,有一具腐尸,从衣服看出这就是杜大,尸旁长出一株有毒杜鹃,开着黄色的花。消息传到杜家村,大家都说杜大贪生怕死害了一家,死后变成了毒草,叫它闹羊花。
“一次赏花之旅,让我们看到自然界的危险与美好往往并存,就像人性中的善恶交织。”王女士说,这便是大自然的魅力。
在小红书网络平台上有关“桂林杜鹃花”的话题达到近十万的浏览量。
荷包山坐落于漠川河西岸、五里峡水库之滨,海拔726米,“野火樵斤都不到,层层开上杜鹃花”。顾景星的《白云山访龚百子》中描绘了杜鹃花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有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和自然之美,而时下这便是荷包山的样子。
还有灵川的帽子岭,从桂林市区驱车68公里,在最后经过了8公里的盘山公路后,展现在眼前的便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城市喧嚣在此刻被摒弃,开启一场自然之旅。
“从桂林导航到兴安的荷包山,再徒步,通过无人机的拍摄,我收获了这个春天壮阔而美好的风景,真的太治愈了。”自媒体行业从业者熊先生在网络平台发布他航拍下的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收获了满满的人气。

兴安荷包山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通讯员熊晓君 摄
老教师唐女士和朋友们经过半小时的徒步到达山岭上。站在花海里,她感慨道:“年轻时读‘杜鹃啼血’只觉得悲切,今天站在花海里,忽然懂了那种把生命痛楚化作美好的力量。”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杜鹃是“杜鹃啼血”的悲情符号,也是“山深春晚”的隐逸象征。清代吴嵩梁《野趣》一诗中“涧草黄蝴蝶,篱花紫杜鹃”建构出乡间充满生机的画面。陈文蔚写下“春来未听杜鹃啼,但见青山花满枝”时,眼中所见与今人无异,但那枝头摇曳的,却是文人“俗礼不达”的孤高心境。杜甫的《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更是将这种意象推向家国情怀的高度。相较于庭院牡丹的富贵意象,野生杜鹃承载着更为本真的生命状态,成为诗人标举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载体。一场杜鹃花的盛宴不只是看花,更是品读一种文化心境。
以花为媒
自然与文化秘密等待新的破译与续写
大自然中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人工精心栽培的植物园中的错落有致的杜鹃花海,在桂林赏杜鹃是一桩美事。随着赏杜鹃的火爆,相关部门也以花为媒,文旅深度融合。

植物园的杜鹃美景。 记者周文琼 摄
一名专门负责植物园内科普教育和旅游的工作人员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杜鹃园的美景,因此园区也早早就通过各类平台实时播报杜鹃花开放情况,让有心来看花的游客不致错过。她说,在基础设施上园区也进行了一些完善,建设了一些移动的卫生间供游客使用等。同时,园区把赏花与研学相结合,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植物园的珍稀植物。在植物园内有珍稀濒危植物园50亩,以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为主体,通过多年的收集、保护与建设,保存了400多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如银杉、望天树、华盖木、金花茶、水杉等,是我国目前集中引种栽培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最多的专类园区之一……
帽子岭的映山红近年来也被一些徒步爱好者推崇,周边配套了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才“火起来”的荷包山,当游客越来越多的时候,兴安县融媒体中心及时在官方账号上发布相关的出行攻略、路况信息等。
杜鹃花开花谢,自然与文化秘密等待着一代代人前来破译与续写。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