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创新呈现出一个在无序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涌现规律,如颠覆性创新,而人才评价的基本功能是准确预测显能与潜能价值,但往往对于已有的标准化人才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失效,需要增强人才评价的动态甄别作用,以产业创新需求而非人的水平需求为底层逻辑。”4月26日,在区域人才战略与贵州产业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吴江分享了对未来产业创新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吴江正作分享。
“创新人才评价的密码是好奇心驱动”吴江分享了诺奖得主戴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大疆创始人汪滔、《哪吒》系列动画导演杨宇(饺子)、贵州大学教授郝格非等人的创新创业故事。“强烈的兴趣加上实践中的挫败,往往比单纯的学业成绩更能催生深度的探索欲望。”
结合贵州产业发展实际,吴江从贵州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评价需求包括产业创新倒逼人才评价机制重构、战略性未来产业崛起重塑人才评价维度、改革发展激发人才评价机制创新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贵州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评价需求。
吴江认为近年来贵州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数字经济领域多元动态人才评价体系突破,新能源与先进材料领域技术攻关导向评价创新等方面的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新技术、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人才评价不能是静态的,而应具有时效性,能够及时反映人才的能力变化和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但现有的评价机制往往难以做到快速、及时地更新评价结果,导致评价滞后于人才的实际发展。”吴江说。
对于未来产业人才制度中的评价机制,吴江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要求与产业创新发展逻辑协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要求适应产业创新的涌现性规律、人才评价应避免评价同质化现象三个方面作了分享。他认为,“人才评价在产业中实质是评价人才创新活动的价值优劣,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短期效益评价。目前存在评价跟不上产业创新特点的情况,评价逻辑应从围绕管理向围绕服务转变,解决产业创新逻辑与人才评价逻辑的耦合问题。产业创新出现新赛道、新领域、新动能及新质生产力,对人才有新需求,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需协同,人才评价要适应产业链、消费链及制度环境变化。”
“推动产业创新是人才评价的根本标准,产业创新的逻辑是以用为本,人才评价的逻辑是使用价值的预测。”吴江分享了自己对于如何实现产业创新和人才评价二者的耦合与融合的思考,结合贵州产业发展的实际,他认为,贵州的人才评价应避免评价同质化现象,要实现产业创新和人才评价的耦合与融合。“比如,对于为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股权奖励、荣誉称号等,激励人才持续投入产业创新,同时也促使人才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与产业创新实用目标的融合。” 吴江说,随着贵州白酒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对人才在酿造工艺创新、品牌营销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通过动态的评价过程,及时发现人才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变化,激励人才不断提升与产业创新相匹配的能力。
吴江建议,人才评价标准重构应该从“静态指标”到“动态能力”,破除“四唯”惯性,突出产业创新贡献,评价体系要分类分层,通过数字化与多元化协同创新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要从“政府主导”拓展到“市场主导”,同时还要通过制度保障与生态重构形成政策支撑体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编辑 华姝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