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一位妈妈生育一个宝宝通常可以享受158天产假。
十月怀胎,三年乳哺。生产仅仅是养育的起点,从喂奶拍嗝到把尿换衣,孩子的啼哭犹如火线的警报,让寻常的日子没白没黑起来。
脱离职场的宝妈们甚至远比正常上班辛苦得多,而让她们身心俱疲的还有收入锐减带来的多重压力。于是,生与不生是个人问题,也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让碎片的时间“变现”
万晓文自2022年6月来到西安市新城区中山门街道东三路社区任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至今还不到3年。
新冠疫情期间,她最长连续30多天没有踏入家门,上小学的儿子只能在视频电话里一遍遍说着“妈妈,我想你。”她当然希望能多陪陪孩子,但繁重的工作让她只能选择远离家庭。

社区居民学习插花
身为母亲,万晓文对宝妈的切实需要感同身受,而多年工会工作经历,又让她对企业用工和就业问题非常敏感。
“现在辖区许多企业都需要招人,家门口近的就有口腔医院和餐饮门店,但这些岗位普遍在工作时间要求上与宝妈们的空余时间有冲突,更不能一边上班一边带娃。”万晓文说,宝妈们想要找到适合的工作确实有难度。
在一次活动中,万晓文来到了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这里有童趣十足的墙绘、色彩斑斓的编织树衣、变废为宝的装饰以及一个个特色区域,妇女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在刺绣、有的在做扎染、有的在做草编……一双双巧手舞动间,一件件构思精妙、颇具匠心的手工艺品呈现在眼前。
听着介绍,万晓文心里的困惑一一解开。她略带激动地跟身边同事们交流起来,这活儿不累,不用水也不用电,先学习培训再单干,在家时间自己说了算,只要成品过关,就能有收益——这不就是宝妈的最佳岗位嘛!
“我们的手工制作订单均来自国内知名文创商家,接到订单后协会再对接社区完成技能培训和订单拆分。”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秘书长白莉说,“协会的活动之前主要在西安周边区县开展得多,但中心城区明显更有物流效率和人力资源优势。”
社区和协会的双向奔赴就此开启。万晓文和街道、社区同事们想方设法,把这些非遗手工技艺学习培训与社区日常节日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由社区来提供场地和培训费用,宝妈们看好时间报个名就能参加,不费事也不花钱。
“我们到深圳、南京和上海等发达地区考察,那里也有许多女性生育后在家办公或者从事律师咨询、财务和设计等灵活性工作。”新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科长李昱冬说,“咱们这儿‘妈妈岗’工作内容虽然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帮助女性获得居家创业技能,实现人力和碎片化时间的资源整合与变现。”
2024年10月,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授予东三路社区“陕西省妇女手工艺生产标准化基地”牌匾,会长崔玮表示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在宝妈们指尖活动变指尖技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系统升级为可以自主创业就业的“指尖经济”。
今年农历新年刚过完,社区“妈妈岗”非遗手工坊已经恢复了往常的热闹。开足暖气,泡好茶水,宝妈们围坐长条桌前,一边听老师仔细讲解制作步骤、手法技巧,一边操作手中工具。
从家里跟过来的孩子们,在隔壁房间的社区儿童之家游乐场里玩得不亦乐乎,不时传来打闹嬉笑声。
这是自2024年初以来,东三路社区组织的第16次非遗手工技艺培训。”万晓文说,“宝妈们在这里看孩子、做手工、唠家常,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
让宝妈再次融入社会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粗犷豪迈的华阴老腔从永兴坊一阵阵传来。在周边一家陕西特产店工作的刘凤娥麻利地为顾客打包产品,络绎不绝的游客使得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特产卖得越多,刘凤娥提成越多。
刘凤娥一家2020年从东北来到西安,住在中山门街道东四路小区。有3个孩子的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三宝妈妈”,这些年主要在家全职看娃。等到最小的孩子上了小学,刘凤娥迫不及待地想着早点融入社会。

宝妈们在“妈妈岗”非遗手工坊学习刺绣
“到处找工作都没有合适的,网上还有不少介绍工作的骗子,啥都不给安排,就要先交钱。”刘凤娥曾对万晓文这样说,“你们是社区干部,我绝对相信。”
最初,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第一次派送来一批“财神爷”手工香囊订单,赶在2024年农历春节前要做出来。“初出茅庐”的宝妈们虽然手艺略显生疏,但每做成一个通过验收,就能获得8到10元不等手工费,大家热情很高。针线活基础好、功底扎实的刘凤娥不多久就挣到了600多元,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这种工作非常适合我,在社区学技能,家门口挣‘工资’,啥也不耽误。”刘凤娥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后边每一次培训几乎都来得最早。
2024年端午节前夕,宝妈们收获了一个“大单”——制作“龙王爷”香囊。按照协会分工,这件手工品是“龙生九子”组合造型,不同社区各自分包,最后汇总。当听说做好一个就能挣到80元,整个社区几乎沸腾了。
工费高意味着要求也高,大家真正做起来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随着老师讲解深入,不少人默默离开。刘凤娥坚持下来,前后两个月就挣了8000多元。
社区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协会相信社区,在派发订单的同时,无抵押地把材料送来;宝妈们相信社区,验收合格的产品经协会登记后直接取走,报酬由协会完成财务程序,直接发放到宝妈们手里。
刘凤娥从“妈妈岗”收获了信心,迈出了再就业的“第一步”,顺利回归职场。
每一次订单并不都是熟悉的针线活。剪纸、草编、手工串珠、绢花、贴画等民俗传统和现代工艺相融合的各种手工,让这位“三宝妈妈”不停走在学习路上。
不久前,新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盘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海宾带来了新的真丝国潮盘扣教学:拿起一块真丝面料,在镊子和手指间灵活翻转,一个个四叶草形状的盘扣活灵活现。
“像这样的盘扣边框,每个手工费3.5元。”白莉说,“技艺熟练的人,十几分钟就能做好一个。”
“四叶草”盘扣与手工香囊相比,虽然单价低一些,但所花费时间少,需求量更大、更畅销。培训期间的成品,经验收合格均由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直接回收计酬。
“看似简单,每一门手艺都需要悉心教授。”中山门街道就业创业服务驿站负责人郝璐说,“我们在技能培训项目选择上,更加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传承。虽然比一般要难,但学会了就可以实现授人以渔。”
带娃、创收两不误
作为一名“新西安人”,从广西来到西安定居的蔡静宣非常喜欢这座古典且包容的城市。
几年前她落户西安,随后又生下了二胎女儿。社区在得知蔡静宣的老公贷款买了一辆面包车跑“货拉拉”养家,专门为她们一家申请了困难补助。
“生二胎时候我是高龄,孩子出生后我还没看上一眼,娃就送到保温箱中住了10天。”蔡静宣时至今日都对生娃的不易念念不忘。
从1995年开始,蔡静宣在广西老家开办了一所幼儿园,直到2015年由于拆迁而停办。20年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照看小孩,哪怕自己的一胎儿子已经上了大学,用她的话说“都还是一直处在带娃的状态”。
来到西安后,蔡静宣也多次尝试在线上和线下人力资源平台上投过简历,但都如石沉大海。“怕年纪大不能学会”“怕时间冲突”“怕难以融入”……各种念头在她的心里一一闪过。
在这里不比老家,除了几位老乡和亲戚,整个人际关系网络需要重新建立,邻居街坊也要一一熟悉,每天围着锅碗瓢盆打转,感觉有不少地方已经和社会脱节了。
2024年夏天,孩子大了一些,顶楼的暑气也让蔡静宣想找一处便利的纳凉场所。偶然间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手工培训信息,就想加入进来。
这个时候的东三路社区刚刚完成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和亲民化改造的“三去一改”量化提升。一楼有授课大厅和儿童之家,二楼还设置了专门的“妈妈岗”非遗手工坊工作室,明亮舒适、干净宽敞。
原来的顾虑很快就被欢声笑语打消。这里的饮水机、桌椅沙发和缝纫机都是专门为宝妈们配置,还有玩具、绘本和娱乐设施。孩子们自来熟,很快就找到了伙伴一起玩耍。
社区也成了周边宝妈群体不约而同的社交场所,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从育儿心得、寻医问药到服装优惠、饮食选择,蔡静宣想要知道的本地信息全都能得到指点和帮助。
“姐,你看我这个针从这里进对不对?”蔡静宣边问边调整着手中的线。
“可以,这里没有问题,再稍稍宽松一点,结构更加舒展。”老师低头接过她的作品,细心地检查着。
随着一个个可爱“小蝠宝”玩偶逐渐成形,宝妈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心中满满的成就感。她们相互展示着成品,交流制作技巧。
“有妈妈建议,除了协会订单之外,我们自行制作的产品可以放在周边永兴坊、皇城里这些游客密集的摊位合作售卖,或者通过直播探索线上销售,手艺熟练的还可以摆个地摊教人DIY。”蔡静宣说,“对于‘妈妈岗’非遗手工坊下一步的发展,大家集思广益,有很多很好的设想。”
随着“妈妈岗”非遗手工坊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的居民也慕名而来。甚至有两个家住临潼的大姐大老远跑来,参观完还念念不忘地留下电话,说下次培训时一定要叫她们参加。
走进东三路社区,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集中展示着宝妈们的巧思和心血。在万晓文眼中,无论是挣钱补贴家用还是让老手艺迸发新活力,仅仅是“妈妈岗”的基本效益,真正重要的是让宝妈们树立信心,融入社会,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