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枢纽这10元停车费该谁出
只有一次免费时长过于严苛,市民期待优化网约车管理
乘客在机场、火车站叫网约车,如果产生停车费,该谁来承担?
答案似乎十分明朗:类似的场所,往往都有免费停车时长,如果是乘客自身原因导致超过入场免费时间,所产生的停车费由乘客来支付;如果是因司机停车在库内等单,那费用由司机来承担。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交平台上,乘客在上海虹桥枢纽叫网约车被要求支付停车费的帖文屡见不鲜,司乘双方在网上针锋相对,均认为自己不该承担这笔费用。
停车费是如何产生的
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分享了自己清明假期在上海的打车经历:“落地虹桥机场打了辆网约车,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司机让我们拉着行李去找‘熊猫’停车场不说,还要让我承担停车费。”发帖人称,自己从下单到根据司机的说法下楼找车,再到上车,整个流程不超过15分钟,自己不属于“过错方”,产生的停车费应由司机来承担。
有网友称,其全程未被告知要收停车费,直到回家看到账单后才知道,停车费已被自动计入总费用中;也有网友说,自己在上车后才被告知要缴纳停车费,车辆已经启动,无奈只得同意。梳理相关帖文不难发现,争论最为激烈的要数在乘客按时到达上车点的情况下司机端责任的划分,非首次进库车辆首当其冲。原来,根据虹桥枢纽几个停车场库的收费规则,当日首次进库车辆可享受20分钟的免费停车优惠,此后车辆进出均需缴纳停车费。
日前,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也遭遇了“被要求付停车费”的经历。为避免司机等待,记者在到达P7停车库的网约车上车点后,才在“滴滴出行”平台下了单。很快,地图显示,距离上车点1.5公里左右的一辆车接单了,紧接着,司机就打来电话,称进入P7停车库会产生费用,需要乘客负担。“怎么会有停车费?”面对记者的疑问,对方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再次强调了一遍“停车费10元”。直到得到记者确认后,司机这才挂了电话。这时,手机界面的车辆轨迹迅速进入了场库内,5分钟不到,记者顺利上了车。
上车后司机才坦诚告知,这已经是他当天第3次进入虹桥枢纽了,“只有第一次有20分钟的免费时长,后面哪怕只进1分钟也得交钱,这个钱我们不可能承担”。本以为他会将该笔费用加入行程单,然而到了出口附近,司机直接让记者打开手机二维码支付停车费。
规则不明,矛盾发酵
“这不是把运营成本转嫁给乘客吗?”对于网约车司机的这一操作,不少乘客认为不合理。“对于乘客来说,同样都是在机场打车,压根不会区分你是第几次进场库,这应该是司机运营成本的一部分。”有网约车司机对此表示认同,陈师傅透露,以“滴滴出行”平台为例,在机场、火车站等场所打车,本身就考虑到驾驶员接驾成本问题,有相对较高的起步价或基础费,“停车费应该是包含在里面了”。
的确,平台对于这笔费用的收取也有相应的规则。订单结束后,记者向“滴滴出行”平台的客服人员询问费用详情,客服人员表示,因该笔费用系线下支付,未查询到交易记录,暂无法处理。至于费用究竟由谁来承担,客服只是介绍道:“若司机未接到订单,在机场、火车站等场站等待接单期间产生的停车费,需司机承担。”记者在平台上车点引导界面的底部看到有一行小字标注:“虹桥枢纽停车费由司机承担,您无需承担停车费。”
高德出行也有相关提示,“司机师傅在接到订单到达规定上车点所在停车场后,因等候乘客上车造成的停车费用由本单乘客支付。司机师傅完成上一笔订单,在机场停车场等候接下一单时产生的费用,由司机师傅个人承担。”至于记者所遇到的多次进场库而产生的停车费,平台并未明确。
规则不明确,就给矛盾留下了发酵空间。采访中,网约车司机也连连叫苦。曹师傅认为,如果司机在停车场外接了订单,费用应该由乘客自己承担,“因为车子进车库纯粹是为了接顾客,有点类似高速费。”由于平台对司机取消订单有限制,他往往都会提前跟乘客沟通,争取理解,“有的时候乘客明明同意把停车费加进车费里,结果一投诉,平台就会以乱加附加费处罚司机。”让乘客扫码支付停车费显然是司机根据平台规则找到的应对投诉的方法。
管理模式需进一步优化
双方都认为“不该我付”,于是不少网友将矛头转向停车场管理方,认为不该设置这样的门槛。
对此,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李林波认为,虹桥枢纽几大停车场目前的收费方式,旨在快速疏散场内交通、缓解库内拥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停车库提供的是停车功能,其本质却是为出行者提供必要的接送机便利。利用价格杠杆进行适度分流并提高停车场所整体运行效率是必要的,体现了管理方的深层次考虑,不能全盘否定。”不过,他觉得,当前枢纽对于网约车的管理手段过于粗放。“只有一次免费时长的确过于严苛,普通人去接送两次也是有可能的,更别说网约车了。虹桥枢纽对于网约车的管理手段亟待优化。”
4月2日,杭州东站上线的“网约车精准车位实时推送”试点功能或许值得借鉴。去年7月起,杭州东站推行了“人找车”服务模式,网约车上客区内配置了实时信息大屏,支持扫码查询、手机NFC感应等多种交互方式获取车辆信息。今年新试点的功能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当接驾车辆到达停车位后,即可直接在最新版“滴滴出行”App上和步行引导卡页面实时查看接驾车辆的精准车位号,叫车、找车、上车全流程实现了线上可视化。
今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基本建成,虹桥大枢纽也将承载更大范围的交通连接。李林波说:“这就需要基于一体化理念,利用好大数据,做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部署,这样才能极大提升交通运行的效能。”
当然,网约车平台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李林波建议,平台需要制定更详细、合理的运营规则,尽量避免矛盾纠纷的产生,同时应积极跟交通枢纽管理方谋求合作,合力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