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黑芝麻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胡麻子、脂麻
【来源】脂麻科植物脂麻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黑芝麻、胡麻仁、巨胜子、炒黑芝麻
【药性】甘,平。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临床应用】
1.精血亏虚,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
2.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项】大便溏泻者不宜服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脂肪酸类成分: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等。还含芝麻素、芝麻酚、β-谷甾醇、植物蛋白等。
【药理作用】黑芝麻有抗衰老作用,可使实验动物的衰老现象推迟发生;所含亚油酸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减轻主动脉病变,有防治动脉硬化作用;可使实验动物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可降低血糖,并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原含量,但大剂量下可使糖原含量下降;所含脂肪油能滑肠通便。
【炮制】
炮制方法:
1.黑芝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黑芝麻:取净黑芝麻,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1.黑芝麻:味甘,性平。归肝、肾、大肠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能。生品现已少用。
2.炒黑芝麻:香气浓,具有补益肝肾、填精补血、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头昏,头痛,眼花,耳鸣,须发早白或脱发,肠燥便秘,妇人乳少。

古代医家认为胡麻(一名脂麻,俗名油麻。)
甘平。补内脏,填髓脑,长肌肉,充胃津,明目,息风,催生,化毒。大便滑泻者勿食。有黑、白二种,白者多脂。相传谓汉时自大宛来,故名胡麻。生熟皆可食,为肴为饵,榨油并良,而不堪作饭。《本草》列为八谷之麻,误矣。古人救饥用火麻,即《本经》之大麻,殆即八谷之麻也。小儿初生,嚼生脂麻,绵包与之,最下胎毒,频服可稀痘。
妇人乳少,脂麻炒研,入盐少许食之。(此方可作小菜,杭人呼为脂麻盐,余最喜之。且可治口臭,孕妇乳母,尤宜常食,甚益小儿也。)腰脚疼痛,新脂麻炒香杵末,日服合许,温酒蜜汤任下,以愈为度。
溺血,脂麻杵末,东流水浸一宿,平旦绞汁,煎沸服。
头面诸疮,妇人乳疮、阴疮,生脂麻嚼烂敷。谷贼,(稻芒阻喉也。)脂麻炒研,白汤下。
汤火伤,诸虫咬伤,脂麻生研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