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是几品官(唐朝一品、二品难道比宰相的权力还大吗)

2024-08-20 10:46:39

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的著名人物都是身居要职,他们在朝廷中协同皇帝管理国家,为此呕心沥血。比如狄仁杰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唐朝宰相,他在任职的时候,侦破了很多的案件,从此名扬天下,直到现在有很多影视剧是以他的事迹改编。

在我们的印象中,宰相是朝堂中的大哥,除开他就是皇帝的权力最大。宰相的职责就是辅佐帝王管理朝政大事,宰相在朝堂之上有着绝对权威。为什么在唐朝时宰相却只是官居三品呢?还有比宰相还大的官?三品之上的一品和二品到底有多大的权力呢?

宰相只是三品?一品、二品难道比宰相的权力还大吗?

一、唐朝官职的分类

在唐朝时官员的最高一级就是三省,三省之下又分六部。三省官品是正三品,他们也就是宰相级别,能进出朝堂和皇帝讨论国家大事。三省就代表最高级的官职,这样的格局在封建王朝中保存了很长的时期,直到唐玄宗时代,才打破了三省最大的局面。

三省之下是六部,六部分为吏、户、礼、兵、刑、工部。这六部顾名思义就是分管国家的职能部门,具体到每一项的职责所在。比如刑部肯定就是管理国家的法律和所有案件的审理,兵部管理国家的军政大事,包括武官的选拔和任命。

二、只拿钱不干活的一品

武则天统治的唐朝时期,狄仁杰官居宰相,属正三品,三品之上就有一品二品。当时的太傅、太保和太尉就是一品官员,但是这样的一品官职只是一个虚位,没有实际权利。太傅一般都是元老级的人物,比如开国功臣,战功赫赫的将士,保护新皇登基的忠臣。

这样的头衔确实能够吓唬人,却没有任何实权在手。但是有了这样的一品职称在身,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会享受很多的特权。简单说就是只拿钱不干活,他们享受到国家的俸禄不用为朝廷做事,只是需要注意不要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会一生无忧荣华富贵

三、同样清闲职位二品

二品官员分为正二品和从二品,一般尚书令就属于正二品,就连李世民也担任过大行台尚书令,当然这样的职位只此一人不会有第二个同样的职位。还有一个官位就是特进官位,也是一种虚设的职位,是皇帝奖励朝臣的头衔,表示对他们的奖赏,都是空有虚名。

正二品下面就是从二品,从二品的都是太子太保、太子少师,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太子老师,教授太子学习的师傅。能够成为太子的老师,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他们在宫中进出给太子传授知识,也需要官职,毕竟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就是未来大皇帝。

四、为什么要削弱宰相的官职

宰相的权力在当时只在皇帝之下,甚至有的宰相已经超越了皇帝,成为幕后的当权者,严重威胁到皇帝权力。历史中也有很多宰相当权把皇帝架空,成为掌握皇帝命运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稳固江山,皇帝就用虚化高级职位来削弱宰相的权力。

当一品二品成为空有虚名的官职后,最高官员们都只是享受俸禄而手中却没有实权。而掌握实权的宰相却因为官品不高,所以会受到制约。他们只能听命于皇帝的命令,不得不说皇帝还是很有头脑的,他们在制定官员职位的时候还是很有策略

五、牵制宰相

当宰相的权力被削弱之后,他们就不会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就可以放心地将朝政大事交给宰相处理,而最高级别的官员虽然有着极高的威信,但是手中无权也干不成大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们还发明了集体宰相制,不得不佩服皇帝们也并不是只懂寻欢作乐。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已经形成,三省为最高官职,由中书省提出意见然后门下省审核最后由尚书省执行。但是门下省有一种特权可以反驳不同意,如果门下省有不同意见,那么就会让计划落空。这样一来三省就成为了宰相,他们就是集体宰相制。

总结:在唐朝盛世的时候,官员的制度确实分类详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利的最高统治者还是用心在制定官员的职位。他们让最高官品成为虚设的职位,用来奖励德高望重的朝臣,开国功臣,却又限制了他们的实权,手中无权只是享受高级职位之称。

而对于实权者宰相,削弱他们的实权是重点,虽然掌握实权但是官品并不高,也没有能力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制定集体宰相制度,让他们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不让一人独大。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权力和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