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两晋时期:牙签
秦汉时期,吃完饭除了漱口以外,人们常有以“牙签”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算是刷牙的雏形了。
南北朝隋唐:手指、杨柳枝
敦煌的壁画中有一幅《劳度叉斗圣图》,上面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人蹲在地上,以手在刷牙。旁边还有一个人拿着毛巾等着服侍,足见在隋唐时期富贵人家已经非常注重牙齿的清洁。谓之“手指揩齿法”。
《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另一种刷牙的方法:杨枝揩齿法。
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而《外台秘要》著于唐朝,说明了当时不仅有刷牙的习惯,而且还要“药”,也就是今天的牙膏。
《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
这就是“晨嚼齿木”的由来了,最初是佛家的刷牙方法。采用植物枝条做牙刷揩齿,这种刷牙的方法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在宋代以前较为普遍。
这里就要普及一个冷知识了,看上图“晨嚼齿木”图,刷牙这一手拿着柳枝,一手拿着装有清水的碗,像极了观音大士的净瓶柳枝。现在流传最广的说法中观音之所以拿着净瓶柳枝就是为了净手和漱口,其实也就是作晨嚼齿木的修行。
宋明时期
宋朝“刷牙子”的词语出现,《养生类纂》中有“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的说法。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这时,刷牙已经非佛教专属,而是大众行为了。
1954年,我国从辽代墓葬(公元959年)中出土两把骨质牙刷柄,被公认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明确“刷牙用”的文物。
然而根据《养生类纂》中记载,大宋就已经开始使用“植毛牙刷”了,结合出土的文物,成型的牙刷构造浮现在眼前,非常接近目前的牙刷。
牙膏的发展
牙刷有了,牙膏自然也不甘示弱。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已经采用猪牙、皂角、生姜,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再取等量的细辛以及荷叶,取等量的青盐一同来烧,研磨煎煮,将这种药物抹到牙齿上能够固齿,具有使头发与胡须保持乌黑的功效。这种方法被记录在南梁刘峻的《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中。
到了唐朝,有了专业的术语叫做升麻揩齿方:
升麻半两,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捣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沾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实际上今天我们所用的牙膏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而来的,在纯天然方面,尚不及古人所用的“中药牙粉”。
综上:古人也是很爱美的,关于牙齿就有齿白唇红、齿若编贝、蛾眉皓齿、明眸皓齿等数十个和“美”相关的成语,足见古人对牙齿的重视程度,不逊于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