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时发现葱不够用了,敲敲门问邻居家借了一棵;
邻居出门办事,把孩子暂“寄”在你家;
炒了两个好菜,买了稀罕水果,赶紧给邻居送过去尝尝;
……
说起这些,你会觉得这是当下的日常,还是记忆里的曾经?
从路过门口打个招呼的平房,到如今“两梯两户”甚至“一梯一户”的电梯房,从“村落”到“现代社区”,住宅不断升级换代,空间阻隔越来越强。从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如今碰面都越来越少。
居住在“水泥隔间”里的我们,真的不需要邻居了吗?那为何办了21年的邻居节依旧深受欢迎、热火朝天?

2025年青岛邻居节启动仪式现场 王炳南 摄
昨日,2025年青岛邻居节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后,百家宴、民生服务大集、社区议事、文化演出等千余场次特色邻里活动轮番开展,邀请邻居们走出家门,重新“发现”彼此,感受邻里相亲的脉脉温情。
邻居,从“屋檐下”隐入“屏幕里”
正文从这里开始。
有人说,“城市越密集,人与人心的间隙越大”。城市化的浪潮中,邻里关系如同被重新染色的画布,褪去了旧日亲密的浓烈,染上了“边界感”的素淡,但也在留白处藏着新的可能。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区”,空间重构带来了社交变迁。
“小时候在弄堂里,端着饭碗就能串三家门,现在对门住了五年,连对方姓什么都不知道。”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邻居之间相互送菜的场景
传统邻里关系中,“有堵墙是两家,拆了墙就是一家子”。
谁家若遇急难,大家伙儿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帮忙解困;做了好吃的、买了稀罕水果,便差遣孩子们给这家那家送送,都尝个鲜;晾衣绳上这家的蓝布衫挨着那家的格子裙,碰到阵雨突袭,左邻右舍的自然会帮着把衣物收起。
如今,高速运转的时代陀螺切割出一个个单元格,“一梯一户”成为最受欢迎的设计,有的住宅“两梯两户”也要把中间隔上一道门;不少电梯设置了“梯控”,打卡只能到自己楼层……

电梯偶遇,邻居们往往也不好意思开口交谈 图源:豆包AI
楼内的公用空间越来越少,只剩电梯厢成了偶遇邻居最多的地方,但“社恐”“I人”的流行,又让不少人只盯着手机、不多言语,想和邻居熟络起来着实不容易。
“弱关系”取代“强纽带”,赛博世界催生新的互动方式。
互联网将全世界无缝连接,传统邻里关系也发生着改变。
业主群里的“@所有人”代替了传统的登门拜访,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渠道。
从停水停电通知、快递代收提醒,到二手物品转让、宠物走失寻踪,群内的每一条消息编织着无形的社交网络。遇到生活噪音、油烟串味等问题,居民也习惯在群里“隔空喊话”,用文字代替当面提醒。

如今,不少居民都成了“网上邻居”
“边界感”成为彼此心照不宣的社交法则。微信头像经常在群里闪烁,碰面依然互不相识,浅层次联结成为常态。
“消失的附近”,其实从未缺席
我们真的不需要邻居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邻居一直就在我们身边,“附近”的价值从来不可忽略。《孟子》所言“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中国式传统邻里关系从未走远。
近在咫尺的“第一道防线”,增添安全感。
有人在小区里鬼鬼祟祟,被邻居发现后严厉呵退;独居老人未准时出现在阳台锻炼,被隔壁邻居察觉异常后及时报警;对面窗户飘出白烟,热心邻居“一眼识火”,及时敲门消除险情……
守望相助,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毗邻而居,本就是彼此的“第一道防线”,意外发生时相互照应,风险降临时携手共担,让“水泥森林”里藏着不期而遇的温暖。

好邻居频上热搜 图源:网络
触手可及的“小世界”,给予心灵支撑。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时常感觉焦虑、孤独。在人类学家项飙看来,这是因为生活方式日渐“原子化”,人们缺少与附近的联结,“把生活过成了一个单线项目”。缺少“附近”,就缺少心理上的缓冲空间。
当我们与邻居、与周围的人主动接触,了解物理空间“附近”的人及构成,慢慢地就会拥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小世界”。有了“周围”的支撑,社交的“触角”从网络延伸至现实,“确定感”逐渐增加,内心也就愈加从容。

邻里相亲,给人更多安全感。图为华都社区举办的“六一”亲子嘉年华活动
亲善友好的“润滑剂”,激活“基层细胞”。
如今的社区居住密度大,这边广场舞音乐响起,那边家长辅导孩子功课需要安静;这家为了方便门口堆满鞋,那家嫌弃不美观想让清理;加班的半夜回家想听会儿歌,上学的需要早睡养精蓄锐……
作为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和谐的邻里关系必不可少。居民之间相互熟悉起来,有了信任,更能“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
在分寸间相遇,寻回“邻”距离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想找回大院里、胡同间的那份亲昵,我们不必回到过去,只需在现代生活的节奏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邻里密码”。
创造“低压力”的相遇场景。
有时候,人们不是不想与邻居相处,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话题。青岛办了21年的邻居节,就给居民们创造了一个“轻社交”的美好场域。
组织“百家宴”,美味菜肴来“做媒”,大家一起品味道,谈厨艺,不愁没得聊;搞个文艺演出,欢乐的排练、默契的展示,邻里之间自然熟络、热乎起来;组织一场趣味运动会,让原本点头之交的邻居,变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
这些活动没有繁琐的流程,没有刻意的寒暄,让邻里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里,拉近了距离。

华安路社区“百家宴”活动现场其乐融融
20多年来,青岛邻居节扎根城乡基层、立足社区楼院,年均组织开展邻里活动近2500场次,参与群众50余万人次,成为令居民们期待的节日。
通过举办邻居节活动,陌生的面孔熟悉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社区里的暖流越聚越旺,基层治理更顺畅,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有烟火气、更暖心窝了。
打造“会呼吸”的邻里空间。
如果你走出家门去附近溜达溜达,就会发现,社区给你的空间,远不止房间里的那百十平方米。

青岛市南区露天电影放映现场吸引不少居民前来观影 董志刚 摄
在青岛,有不少“富有弹性”的邻里空间,为邻里关系再塑提供土壤。
山头公园、城市绿道、口袋公园、林荫廊道等景观,为居民提供广阔的休闲交往空间。社区广场、社区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不仅是免费的“会客厅”,还提供器乐绘画、乒乓健身、非遗手作等各类课程。
在这些松弛自在的空间里,居民们渐渐从“不相识”到成为“一球之交”“舞蹈搭子”,收获美好的邻里情谊。
守护“刚刚好”的相处哲学。
任何故事的开始,总需要一方先主动。邻居节便是一个主动的故事。
从10岁小女孩孙睿涵主动敲邻居家的门开始,越来越多的居民“打开家门”“走出单元门”,试着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同邻居从“生人”变为“熟人”,共同成为社区的“主人”。

青岛崂山区牟家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大家默契地守护着“有距离的温暖”。“敲门拜访前先发消息”“社区课程有序排队接龙”“借用物品后及时归还并附赠小礼物”……在相互尊重、张弛有度的相处中,体会“刚刚好”的友好交际。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也许最好的邻里关系,就是带着现代社会的理性与温度,既保持着各自的边界,又在需要时伸出援手。
文字:刘洁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