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遇难者或均为女大学生!多方深夜回应…"致命"问题引发热议↗

2025-04-02 07:37:00

近日

“小米SU7高速上爆燃致3人遇难”

引发全社会关注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第一

网友发布的事故车辆



死者家属:

小米智驾有无法摆脱的责任


据报道,3月29日晚9点,武汉某高校学生罗某、同学李某与另一所学校朋友霍某结伴出发前往安徽池州参加某岗位的事业编制考试。


当日晚10点多,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行驶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主驾驶位罗某、副驾驶位李某、后座霍某。10点27分,罗某以116km/h时速开启智能辅助驾驶(下称“智驾”)。

图片


10点44分,在路过枞阳至祁门路段时,车辆与高速水泥护栏发生碰撞、起火。罗某、李某当场死亡,霍某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参与急救的医院称,等他们赶到,前排两人“烧没了”。

图片

据悉,三人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


其中一位遇难者、驾驶员小罗的妈妈张洁在微博表示,“女儿发生了这个意外后,我的家里已经塌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听到了这个消息,现在也都进了医院。”据她回忆,这辆小米su7为小罗男友购置,他是第一个知道车辆发生事故的人。


事故发生后,小米客服联系到罗某男友,称他的su7发生事故。


罗某男友第一时间联系张洁,张洁笃定女儿罗某是开启智驾时发生事故。她曾与女儿驾驶这辆su7从深圳去往武汉,这1000公里的路程里,女儿多次告诉她智驾“方便、安全”,她曾告诫女儿,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才放心,“我说她以后一定会后悔;她还反驳我,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这一点在小米4月1日中午披露的事故数据中也有体现罗某在撞击前几秒才从智驾手中接管车辆。张洁认为,小米智驾对这起事故有无法摆脱的责任:“当时的情况,谁能2秒钟反应出这个事态来?2秒钟之内谁能立马切换呢?”


事实上,翻开小米su7用户手册,写明“智能驾驶功能为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图片


目前3名遇难者家属均在安徽料理后事,并等待事情处理结果。家属表示,相关事故的责任认定暂时还没下来,希望小米汽车方面能“给个说法”。



雷军深夜发文回应

“小米SU7爆燃致3死”事故


昨晚(4月1日)22时19分

雷军发文回应这起事故

↓↓↓

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

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

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


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图片


雷军回应后

SU7事故遇难者母亲的微博

也留言评论:希望说到做到


图片


4月1日晚
小米汽车也发文回应事故相关传闻
内容如下



争议焦点:

事故时车门是否锁死?

智驾责任如何认定?


不少网友猜测

发生事故时车门锁死

导致三名女生被困无法逃生


对此,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该事故中,一种情况就是可能车内人已被撞晕,很难物理解锁车门;二是车撞坏了,比如线束等被撞断,导致无法传输车辆解锁信号。”


其称,当事故发生后,车辆可能会发生车门锁死的情况,这是因为车速太快,车内线束被撞断,从而导致解锁信号无法传输,车辆解锁动作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车内人员使用车辆配备的破窗工具通过物理破窗逃生。“不过,车祸发生的时候,若速度过快,撞击后车内人员可能丧失了反应能力。”


不过,根据小米汽车的最新回应,事故发生时车辆车门是否能够打开,目前尚无定论。


智驾状态下发生事故

责任如何认定?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表示,自2016年特斯拉推出自动驾驶功能以来,国内外(包括美国)已发生多起高速公路场景下的典型案例,这类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复杂性。


首先,交通事故本身具有普遍性(燃油车也会发生),但争议焦点在于新能源车用户高频使用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该功能通过方向盘自动转向等技术,容易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让驾驶员产生过度依赖。

图片


理论上驾驶员

只需及时接管即可避免事故

但实际操作中存在

两个关键问题

↓↓↓

  • 第一,车辆控制系统已非完全人工操控:传统车辆由驾驶员直接控制油门/刹车,而智能汽车的操作往往需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的计算后执行指令。

  • 第二,技术不成熟性:软件系统复杂度极高,存在潜在风险,且数据来源于车企自身提供,但又是作为事故调查的主要依据。

业内人士建议,首先不要迷信“智驾”,目前国内的新能源车辆配备的智驾,仍旧属于辅助智能驾驶,并没有完全智能。另外,购买新车后,用户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守则后上路;最后,车主在工具箱中,一定要准备好破窗工具,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安全才是车辆行驶中第一重要的事情。


来源:新闻坊综合正在新闻、青岛广播电视台、澎湃新闻(记者:吴琪 朱轩)、大河报、@雷军、@小米汽车、@诗语370491153

编辑:许露露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