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是记忆的刻刀,雕琢千年智慧;守,是时光的守望,传递不灭的火种。“手”与“守”的交织,将人与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传承至今。近日,“手与守——南京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展览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进行。展览以“巧手”与“坚守”为线,通过“造·物”“续·技”“焕·艺”三个章节、60余件馆藏及精美非遗作品,探寻南京非遗诞生、应用与创新的历程。

南京的非遗技艺,通过一双双布满老茧却灵巧无比的手,将平凡的材质蜕变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云锦的经纬交织、剪纸的刀锋游走、金银的雕琢闪烁、绒花的丝缕重生……每一种技艺背后,都藏着匠人对物质的敬畏与对美的极致追求。
绒花历史悠久,兴于宋朝,盛于明清,是宫廷特有的奢侈品。南京绒花以蚕丝、铜丝为材,旧时南京人每逢“一事三节”都会在发髻上插绒花作为装饰。近年来,在热门影视的带动下,绒花技艺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展柜中,“绒花制作技艺”代表传承人赵树宪的作品《绒花龙舟》,龙首高昂,双目炯炯有神,龙身矫健而有力,金鳞熠熠。

《绒花龙舟》
绒花过去只能做头饰,经过工匠的创新,现在不仅审美上变得更时尚,用途也更广泛,可以制成工艺品和摆件,深受海内外市场的喜爱。2023年,赵树宪梧翊凰工作室与爱马仕合作推出绒花主题橱窗,巨大的绒花以精巧的设计演绎出时尚的另一面;2024迪奥春夏秀场上,工作室再次创新突破,让南京绒花成为模特们毛线帽上的重要点缀。
从《金陵图》到现代生活用品,非遗技艺不仅塑造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展品中,一组组精美的食用器皿和生活用品,无不体现出非遗技艺的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
丝制品是古人夏季必备的高级衣料。展览中的“西汉素纱禅衣复制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是夏季消暑的上好选择。素纱禅衣是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文物,是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轻薄的服装,重量仅49克,折叠起来只有火柴盒大小。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工匠历时多年,重新培育“蚕宝宝”、量身定制手工织机,制作了这件最接近原件重量的复制品。可以说,这件复制品见证了古今匠人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重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纺织技术的绝代风华。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感受“手”的力量,展览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在这里,观众可以点亮非遗项目、听到“手与守——动作的协奏”,还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将细沙化为灵动画笔,在光影变幻的沙台上勾勒动人图景。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研究馆员徐龙梅希望通过展览,将南京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展现给观众,一起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聆听传承背后的故事,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