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雄性每婚配一次,便会在项链上加一颗兽牙。牙越多,代表宠幸过的雌性越多……”这是一条在短视频平台热播的动画短剧开场白。该剧以“一女五兽夫”为噱头,单条播放量已突破三千万。
暑期孩子触屏时间激增,不少家长反映,一些动画短剧低俗化、暴力化倾向明显。记者调查发现,自去年以来,动画短剧异军突起,其中不少“霸总”“重生”等“爽感”剧本,甚至还暗含色情、暗黑等内容,此类短剧采用动画包装,极易进入未成年人视野,带来不良影响,亟须加强监管力度。
粗制滥造
多改编自微短剧或网络小说
“一开始以为在看动画片,结果听到‘圆房’‘宠幸’之类的词。”广西南宁一名5岁孩子的家长王女士向记者反映,暑期孩子在家“刷视频”时间增加,发现孩子刷到了一些看似是动画片,但内容非常“成人化”的视频。“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看了很久,之后还时不时重复里面的台词,还说想再看。”她说。
记者发现,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出现了大量动画视频,其中一些动画内容具有明确主题,主线、情节连续完整。“这类动画短剧大多改编自爆款微短剧剧本或网络小说,创作者只需购买素材包,借助AI工具就能快速制作。有的素材包几十元就能买到,还可以反复利用。但由于制作粗糙,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多是一些博眼球的夸张剧情。”某头部微短剧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轻资产、易操作的制作模式,为更多创作者提供了入局机会,一些公司为了不错过动画短剧的潜在市场,也在尝试将真人短剧动画化。
记者在多个视频平台搜索发现,一些动画短剧暗含“擦边”等内容,语言低俗。诸如《妻主苏瑶》“一妻多夫”的设定正是动画短剧题材选取的代表,记者观察发现,动画短剧题材多追求新鲜刺激,“重生复仇”“人兽恋爱”等设定屡见不鲜,不少故事推进中常刻意制造冲突。《我每天征服一个美女》是抖音播放量较高的动漫短剧,其中包含大量突出成人身体特征的“擦边”画面以及色情隐喻,同时,“小杂种”“踏马”等低俗词汇也频繁出现在剧情对白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动画短剧暗含校园霸凌、暗黑、恐怖等倾向。如有的故事反复渲染村民将一名18岁少女丢入万蛇坑产卵的情节,画风诡异恐怖;有的表面是妹妹被校园霸凌后复仇的故事,但其解决方式却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带领病友“以暴制暴”。
算法围猎
以“类儿童内容”进入推荐池
多项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是微短剧的重要用户。近年来,为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各平台对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微短剧进行下架。多位受访专家提示,动画短剧披着动画外衣,极易被未成年人“捕捉”。
“动画片往往被视为儿童友好型产品,但动画短剧背后却是成人导向的叙事。”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说,“霸总复仇”“豪门恩怨”的情节通过动画形式包装,巧妙规避了内容审查,“虽然这些动画未明确标注面向儿童,但包装手法降低了识别门槛,一旦进入儿童视野,相关价值风险便会下沉。”
记者观察到,尽管多数平台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一些家长反映,因为界面内容太单调,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有限。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启用该模式,部分动画短剧仍借助“类儿童内容”标签进入算法推荐池。
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周英指出,一些短剧团队本来就以“沉迷机制”为导向设计内容,节奏快、反转多,依赖悬念与连载制造持续刺激,“这种快感结构容易诱发心理依赖,孩子若接触此类内容,往往停不下来,极易陷入被动接受、缺乏思辨的沉浸状态。”
更让人担忧的是,价值观错位的悄然渗透。“一些动画短剧看上去画风清新,实则三观扭曲。”姚华等受访专家表示,当前部分动画短剧在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上不断向成人逻辑靠拢,儿童过早接触诸如“权力”“财富”的话题,不利于健康世界观的塑造。多位受访人士指出,这类动画短剧核心驱动是市场博弈,在缺乏有效内容把关与价值导向的情况下,这些披着童趣外衣的“变种邪典”极易侵蚀儿童的情感生态与认知方式。
别让“有毒”的动画短剧污染孩子心灵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微短剧市场也正处于精品化和价值引领的转型期,若纵容这种极易侵蚀儿童的情感生态与认知方式的“变种邪典”发展下去,危害恐不可估量。
要刹住这股歪风,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现、预警、监督、举报和治理机制,让“有毒”的动画短剧“人人喊打”、无处遁形。同时,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监管细则,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源头遏制此类乱象滋生。
具体说来,一方面,监管层面须构建更精准的分级分类体系,并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鉴于动画短剧多由小作坊制作且常处备案“模糊地带”,相关部门应出台专门监管细则,对涉及儿童的内容实施严格分级管理,加大对低质内容与恶劣商业行为的打击力度。
另一方面,作为传播主渠道,平台须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目前看,仅靠“青少年模式”远远不够,还应强化技术筛查与人工审核双轨并行。强制内容年龄标注、显著警示提醒、畅通举报渠道并完善响应机制,皆是题中应有之义。平台若为了“流量”而对道德法律置若罔闻,就要付出代价。
作为第一道“防火墙”,家长更应主动提升媒介素养和数字监护能力,应成为孩子最强有力的保护屏障。让孩子远离“有毒”的动画短剧,家长责无旁贷,其作用也无可替代。同时,家校应协同发力,为孩子构筑“防护网”,学校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屏蔽“文化毒雾”,守护未成年人精神健康,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唯有监管利剑高悬、平台恪守底线、家校同心守护,方能还孩子一个健康清朗的成长空间。
来源丨央视网综合经济参考报、光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