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彦平 牟怡晓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海报新闻记者彦平。
一个人,30年,90多个国家,8000多个品种,这些数字共同构成了我身后这座日照贝壳博物馆。馆内的藏品是从世界各地收集的,覆盖了五大洲、四大洋以及南北两极。
这间贝壳博物馆,是基于馆长张永兵三十余年的私藏而成立的。从他三十年孜孜不倦地搜寻与收藏,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海洋文明的热爱与情怀。正因为这种坚持,才让数以万计珍贵的、濒临灭绝的贝壳标本来到了大众面前。
在这里,南极冰层下的砗磲,可以与热带珊瑚礁中的鹦鹉螺相遇。来自史前的贝壳,能够在现代5D全息投影中穿梭千年。这里更像是海洋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枚枚小贝壳,构建起关于海洋文明和海洋命运的文旅会客厅。
如今,贝壳博物馆已经面向公众开放。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触摸感受,在一枚枚珍贵的贝壳中,感受海洋的无限生命力。扫码听语音讲解、AR召唤发光水母……这些新鲜有趣的互动,不仅增加了观赏的体验感,更破解了“高冷海洋知识”如何有趣化的难题。
在我看来,这座博物馆里最珍贵的并不是价值连城的藏品,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三十年的时间写给海洋的情书。当个人情怀与“因海而生 向海图强”的城市理想碰撞,民间收藏的价值便能释放出更大的虹吸效应。每一枚贝壳都成为日照递给世界的请柬。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文旅升级不是靠砸钱建地标,而是让每个民间收藏家都成为“城市策展人”,让每份热爱都能找到安放的海岸。这样,文旅升级便不再是单选题,而是千螺共鸣、美美与共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