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常州话、徐州话、上海话
一部取材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里
竟然有这么多种方言?
video
今天(7月25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全国上映。电影里,观众可以听到高叶、王骁、周游等江苏籍演员们用原汁原味的家乡话演绎角色,还会听到刘昊然的北方口音、王传君的上海话。1937年的寒冬,他们在南京城一家小小的相馆里集结,拼死守护着日军屠城的证据。这些饱含历史叙事的乡音,是江苏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觉醒抗争。

电影中,常州籍演员高叶,说着一口原汁原味的常州方言,成为影片一大亮点。“能在一部这么优秀的电影里说家乡话,很惊喜也很开心。”她认为,讲方言的设计很巧妙,虽然大家并不来自同一个地方,从事不同的行业,但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大家就是不分彼此的中国人,无关性别、地域、年龄、职业。
南京籍演员们在方言运用上也各有巧思。电影中,周游饰演的老兵宋存义将南京话的硬朗与厚重融入表演,“作为南京人,家乡对于我来说离得太近了,我并不知道在内心深处是这么爱它、这么在乎它,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家乡的时候,这种情感,是我内心无法想象的。”周游表示。
影片中熟悉的南京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还有片尾南京城今夕对比,串联起南京人的集体记忆,而当王骁饰演的照相馆老板老金用南京话说出“把南京搞成什么鬼样子”的时候,不少观众表示瞬间“破防”。王骁说,老金很热爱照相,在影片最后能感受到他对这个城市和人民的怀念,“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我想跟老金说一句,你洗的照片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也看到了。”
除了江苏方言,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是唯一一个有北方口音的角色,为了生存,他假扮照相馆学徒与日军周旋。刘昊然坦言,在与导演讨论角色的时候,曾经考虑过学习南京话,甚至一度想要说家乡的河南话,“对于演员来说,其实乡音在表演上是有很大的帮助和抓手的。”
“我可能第一次为自己的角色感到遗憾和抱歉。”看完电影后,上海演员王传君红着眼眶、声音哽咽,难掩内心的激动与悲痛,在影片中,王传君饰演的日军翻译王广海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一方面协助日军拍摄照片,另一方面帮助吉祥照相馆的普通人躲避搜查。他的南京话里夹杂着上海口音,与内心纠结巧妙呼应,“其实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的苦难和鲜血堆积而成的,我觉得吾辈自强。”
多种方言在一部电影里交织,是艺术上的“二次创作”,也是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在当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大量周边地区的难民也涌入南京寻求庇护,再加上中国守军主要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组成,包括粤、军、川、军、湘军等,这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南京成为一个多方言混杂的城市。“南京自古以来其实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几朝的古都,所以五湖四海的人都会在南京汇聚,为了生计而奔波,不同的人汇聚在南京组成这个故事。”导演申奥表示。
方言,是历史叙事的有机组成,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觉醒抗争。“即便在一个语言好像大家都不通的城市,遇到这场反人类暴行的时候,我们所有中国人都能够凝聚成一股力量,做同一个正确的决定,我们都是如此的坚韧,我们能够创造奇迹。”高叶说。
“它是一个隐喻,是一个对历史场景空间的一个浓缩,这是一种典型化的概括,观众在历史和我们今天的当下之间进行时空的穿梭和交流,吾辈自强,珍惜我们当下的生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旭清表示。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高涵 周忱 李璇 章斌炜
综合|南京发布 南京日报 常观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