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金喆 每经编辑:文多
由于医疗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进度放缓,医疗影像设备厂商都感受到不小的“寒意”。开立医疗(300633.SZ,股价30.71元,市值132.89亿元)2024年年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约20.14亿元,同比减少5.02%,归母净利润约1.42亿元,同比减少68.67%。
在4月11日的业绩交流会上,开立医疗董秘李浩表示,2024年医疗设备行业总共批复的采购项目是600多亿元,最终完成招标采购的仅有10%。但从2025年第一季度看,国内医疗设备更新的招标采购节奏明显加快,行业整体情况好于去年,预计公司2025年利润有望恢复增长。
去年医院招采放缓致业绩承压
开立医疗目前的业务主要包括超声医学影像、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产品和心血管介入产品四大块。
2024年年报显示,受国内行业政策因素及公司逆势加大战略投入影响,公司经营数据面临阶段性承压。分业务条线来看,“彩超”“内窥镜及镜下治疗器具”分别收入11.83亿元、7.95亿元,同比下滑3.26%、6.44%。
李浩在业绩会上表示,2024年公司业绩压力主要来自国内市场,设备更新政策在3月份提出以后,进展没有预期顺利,医疗设备各个品类都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2024年)全国超声设备的招标总量约(同比)下降15%,开立也同步受到了影响,但市场占有率还是维持了原来的水平,(因为)一些友商在下降,格局发生了变化。”李浩补充道,一个好现象是超高端超声设备的收入占比去年已在提高。
据他介绍,内镜业务方面,去年全行业的招标总量基本持平,开立医疗的市场占有率约10.5%,相比2023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这个降幅与我们的投入有关,2024年上半年公司加大了内镜产品线的研发和市场投入,第三季度开始,中标数量和入院数据都在明显回升。2024年新增入院100家,累计进入500多家三级医院。”
最近两年,作为开立医疗新兴业务的微创外科产品线受到市场关注,但去年的收入没有披露。李浩说,2024年腔镜招采总量同比下降30%,今年一季度,开立医疗的市占率从行业排名第八冲到了第五。
“经过将近两年的市场团队建设,我们微创外科产品线逐渐完善起来。我觉得,开立在2025年应该能够从众多的外科或者腔镜厂家中脱颖而出。”李浩表示,公司的目标是能在今年进入“微创外科前五”。
开立医疗还表示,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主要财务指标因利润下滑使得同比下降较大,与行业趋势一致。但公司所处行业景气度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未出现持续衰退或技术替代等情形。未来公司将依托产品高端化、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断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公司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
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回暖
目前,已有多个行业数据显示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正在走出前两年的“寒冬”。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1月,超声设备销售额与数量分别同比增长48%和54%以上,CT设备(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53%,超高端及光子CT设备采购占比提升。2月,软镜采购金额达5亿元,同比增长62%,手术机器人相关增速更为显著,采购金额3.3亿元,同比增长266%。
近日,多家重点医院也相继发布2025年4月医疗设备采购项目。
开立医疗副总裁陈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行业自去年开始一直在期盼设备更新政策和带量采购,而真正执行是从今年一季度开始,目前部分省份第一批采购已经落地。
在他看来,集采改变了以前医疗器械通过经销商、代理商销售的模式,尽管价格会下降,但降幅合理,而且供货量增加,公司受到的正面影响更大。“以前的模式需要单个医院推进,集采都是几十台、上百台的量。现在,产品的市场份额在提高。”
对于今年的业绩预期,李浩在业绩会上表示,估计2025年的情况会明显比2024年好。公司初步预计各个品类的招采情况至少比去年要多20%。但推进节奏如何,暂时还判断不了。
他还表示,未来两年开立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加大研发投入,保证产品线在国内乃至国际的技术领先性;二是要加快多产品线的横向布局,把外科、心内科的产品线提上日程。
虽然这会消耗很多费用,但从企业端来说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希望再过三年,开立能够真正实现我们以前说的‘内科+外科、诊断加治疗、设备加耗材’格局。”李浩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