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四川省雷波县东西部协作办公室、凉山州雷波生态环境局和自然伙伴计划联合主办的“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雷波)嘉年华暨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在雷波县箐口乡农文旅基地举行。
本次活动以“锦绣彝乡·自然共生”为主题,通过自然音乐会、时尚大秀、餐桌、产业路演等四大板块,生动呈现“生态价值链+文化传承链+经济发展链”三链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进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雷波方案”。

生态与发展的双向奔赴:伙伴关系定义人与自然
雷波县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森林覆盖率51.27%,是大熊猫在世界上最南端的栖息地。然而,高山峡谷的地形制约、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非遗文化断代风险等问题,曾让这片土地陷入“守着金山银山却难富”的困境。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仍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今年年初,雷波县引入自然伙伴计划的创新理念,在该县汶水、箐口、黄琅、柑子四个乡镇,率先在全国探索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建设试点,雷波县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定点帮扶、象山-雷波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帮扶机制等支持下,以彝族文化为纽带,自然生态产品为载体,人与自然为联结,联动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彝绣定制、研学旅行、自然厨房等三产融合业态,通过培育“自然伙伴”致富带头人、打造千万级生态产业、构建可持续闭环,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反哺乡村”的新路径。
“我们以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把我们这些年产业帮扶的沉淀释放出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每个行业、每位村民都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参与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帮扶干部、雷波县委副书记蒋剑说。
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自然伙伴计划发起人虞伟表示,“自然伙伴计划强调用“伙伴关系”来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构建新型“伙伴关系”重塑人地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我们要用数据证明,生态保护非但不是发展的对立面,反而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从传统粗放模式转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高级形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场域的具体实践。”虞伟说。
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融合:生态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本次活动,环保艺术家万云峰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朋友们即兴共创的系列“生态高定”惊艳亮相。这场即兴共创活动处处彰显着与自然共生的理念,秀场依托雷波原生自然景观呈现,以最本真的方式展现地域特色。
森林化身天然T台,原本废弃的塑料薄膜,在设计师手中化作了描绘冰川纹理的飘逸长裙,仿佛在诉说着地球生态的脆弱与壮美;芦笋纤维被巧妙编织成流苏披肩,传递着农作物循环利用的绿色智慧;日常穿搭与巴黎高定廓形大胆碰撞,让非遗美学与国际时尚潮流完美交融,展现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独特魅力。

而在这场大秀背后,更蕴藏着乡村产业振兴的蓬勃力量。凉山州波波服装公司的非遗工坊正是其中的典范。工坊将非遗传统纹样与现代工装设计巧妙结合,让每一件衣服都成为了生态与文化的载体。据该公司总经理司金宝介绍,如今,波波制衣作为象山-雷波东西部对口支援的示范项目之一,已经为100余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人均年增收达5万元,使得当地人在家门口既能就业,也能兼顾家庭。
雷波是中国彝族民歌之乡。自然歌手们用一首首响彻山谷的民歌伴随着传统乐器演绎着自然崇拜与万物共生的诗情画意。事实上,这场音乐会与雷波县的乡村产业振兴紧密相连。当地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脐橙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彝族民歌作为文化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带动了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
中午12时,自然主厨阿军的“自然餐桌”成为焦点,而雷波高山芦笋则是这场盛宴的主角。其种植基地采用竹根水灌溉,结合基质标准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6项关键技术,产出的芦笋纤维细、糖度高,生吃清甜无渣。这种优质芦笋不仅登上了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的高端餐桌,更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2096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
据雷波县沃土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夏新富介绍,芦笋取得有机认证后价格翻倍,过去只能喂猪的老茎如今被制成饮料,实现了全株利用。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发,正是雷波践行生态农业的生动案例。
输血到造血跨越变迁:自然伙伴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自然伙伴不仅是自然保护理念的倡导者,更是生态价值的发现者,生态富民的践行者。”虞伟强调。活动现场,10位来自茶产业、芦笋种植、灵芝培育、农文旅等领域的产业带头人获颁“自然致富带头人”证书。
在汶水镇、箐口乡的千亩芦笋基地,一场“牛粪革命”正在重塑农业生态链。华润五丰云牧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雷波县汶水田园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构建的循环系统中,肉牛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发酵处理为有机肥,通过机械化管网系统精准注入芦笋田;而芦笋采收后的加工废料,则经粉碎制成高蛋白饲料反哺牛群。
这套“养殖-粪污处理-种植-废料再利用”的闭环模式,使芦笋种植有机化肥使用量减少35%,2025年3月基地成功斩获有机认证,芦笋价格翻倍至24元/公斤,品质跃居全国前列。“1070亩基地年用工支出达310万元,2096户农户通过分红、土地流转、务工实现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汶水田园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在海拔1050米以上的马湖云雾带,雷波县君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耿鸿正演绎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传奇。3600亩“零化学农药、零化肥”的生态茶园里,太阳能杀虫灯与物理防治构建起绿色防护网,带动2400户农户加入“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户均年增收800元,核心茶园亩产值最高达7000元。
“我们正建设茶旅融合示范区,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耿鸿透露,未来三年计划扩大茶园至万亩,同步开发抹茶、茶氨酸等深加工产品,推动“茶产业+文旅”的价值跃升。
箐口乡红岩村村民伍大芬的人生转折,始于雷波三乐灵芝产业园的落户。2022年以前,她靠采挖野生竹笋为生,年收入不足2000元。加入产业园后,她参与菌棒培育与孢子粉采集,每年4月、5月、10月固定出工,仅劳务薪金便增收1万余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首年150元/亩,逐年递增30元)与村集体分红,家庭年收入突破2万元。
“这里种出的赤灵芝单株最大直径长度为1.055米,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产业园负责人介绍,2024年园区产值1196万元,发放劳务工资48.6万元,村民通过“租金+薪金+分红”实现多重收益,曾经的“穷山沟”如今成了“灵芝谷”。
在政策赋能层面,雷波构建起“三级联动+多方协同”的创新机制:象山-雷波东西部协作中,宁波象山对口帮扶引入灵芝、蜜蜂等生态产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牵头的“三级纪委”帮扶体系,累计导入资金超1亿元,助力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冷链物流中心与农旅设施。以箐口乡农文旅融合项目为例,2300万元社会资本注入下,星空木屋民宿、乘云谷索道等一期项目已投运,二期素质拓展营地、玻璃栈道等预计2025年6月完工,建成后可带动全乡3000余名群众增收,年接待游客能力突破10万人次。
自然共生与和美永续协奏:雷波模式的全球启示
据悉,自然伙伴计划将社群的思路引入雷波当地的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通过在芦笋、肉牛、灵芝、脐橙、茶叶、服装、直播、土蜂、种植养殖、农文旅等十个产业中试点,选树和支持致富带头人,做好产业帮扶,提升赋能现有产业,打造便于村民参与的产业场景,提供村民家门口就业机会,释放自然生产力,建立“资源-资本-资产-品牌-效益”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高静雅说:“在雷波,我看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完美融合,用生态种植技术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既保护了伴生植物,又提高了收益。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的探索与实施,为凉山地区的可持续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在国别和国际层面具有推广价值。”
活动现场,自然伙伴计划孵化器和致富加速器正式挂牌。雷波县将在三年内通过赋能10个自然伙伴致富带头人,培育100名自然伙伴、带动千人就业,促进万人增收。未来三年,这里将建成10个千万级生态产业,推动让彝族美食走出大山,彝族音乐走向世界。
浙江宁波市挂职干部、雷波县委常委、副县长翟羽佳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试点,为乡村产业发展输入资源,搭建平台,为自然伙伴致富带头人做好服务,要让这里的青山孕育希望,溪流流淌财富,土地种出‘金子’,让每位村民都成为绿水青山的合伙人。”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