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焦峰
4月4日,渑池县委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员陪同河南渑池籍烈士刘友敏的十余名家人,一起到400公里外的山西省汾阳市敖坡村烈士陵园祭扫。跨越80年,烈士刘友敏与家人终于“团聚”。
刘友敏,又名刘有民,男,渑池县英豪镇人,1914年出生于英豪镇西马村,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后到开封读书,读书期间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参加过抗日游行,初步接受了共产党的先进思想。1936年,刘友敏父亲到武汉出任国民党军职,刘友敏随行前往,因信仰不同父子发生决裂。1937年,刘友敏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延安期间,刘友敏与家人书信联系,家里也给他邮寄一些钱财衣物。

1945年夏,八路军120师359旅奉中央命令挺进敌后,东渡黄河翻越吕梁山,向晋西南太岳山挺进。7月6日,八路军路过汾阳敖坡村,遭遇前来封锁的敌人,日寇及伪军六七百人乘黑夜分三路向敖坡村袭击,对我主力转移造成威胁,在此危急时刻,时任八连指导员的刘友敏受命殿后阻击,他和八连连长曹启洪率领全连战士乘敌立足未稳占领敖坡山头,依靠有利地势与日寇展开血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刘友敏右臂被打断,连长曹启洪身上六处受伤,但他们指挥战士坚守阵地,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丢石块,战斗从凌晨打到晚上,消灭日寇一百多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掩护主力部队全部安全转移,不幸的是,在这次战斗中指导员刘友敏、连长曹启洪和战士共14人壮烈牺牲。
刘友敏牺牲后被安葬在他们战斗过的敖坡村山坡上,战乱时期因陋就简,敖坡村群众拿出全村仅有的两口棺木收殓了两位英雄,其他烈士用草席裹身,被埋葬在他们战斗的山坡上,村里人不了解刘友敏的详细信息,只在墓碑上刻了“刘友敏,渑人”等字。由于通信不便,加之部队转移,刘友敏的家人从此失去了他的消息,刘友敏的母亲直到临终还叮嘱孩子一定要找到你们二哥,刘家人也从未放弃过寻找刘友敏的努力。
时隔八十年,在山西省汾阳市文联、渑池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渑池史志研究室在全县排查刘氏族人,终于为烈士找到了家人。刘友敏侄子、侄女等人得知消息后,痛哭不已,并于4月4日清明节,带刘家后人专程到敖坡烈士陵园为烈士送上祭品,哭诉思念。
“二伯,我带您回家”,捧一抷黄土,引忠魂回归故里。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