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过了大风,熬过了降温,你想露营的心是不是又开始萌动了?
露营热持续升温,眼下,城市人几乎人均拥有一颗户外的心。
不过,若论行走山水间,尽享好风光,古人可比现代人更会玩。
你知道吗?“大V”王羲之、苏轼、白居易,也是此中高手。
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
如果说现代人的露营讲究一个放飞身心,古人讲究的可是文化底蕴。每逢好时节,他们会选择风景优美的好地方,然后一起讨论学问,并加上琴、棋、书、画、茶、酒、香、花……抚琴作诗,如同一场室外沙龙。
公元353年,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就记载了这么一场大型户外盛会。他与四十余位朋友会聚山阴(今绍兴)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用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景象,而历代画家又根据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画出了各种《兰亭修禊图》,让今天的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这一场一千多年之前的“名场面”。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卷》(局部)
其中,明代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卷》,展现了山石环绕,溪水曲回,修竹茂密,松柏挺拔的环境,正合“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之意,艺术地再现了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修禊时的情景。

樊圻《兰亭修禊图》(局部)
清代樊圻的《兰亭修禊图》,则生动展现了这场户外活动的重要项目——曲水流觞。画面中,只见溪水蜿蜒曲折,缓缓流动。在水流上方,仆人们以荷叶为舟,将盛满清酒的酒杯逐一放置到水中,荷叶托着美酒顺水而下,下游的文人雅士们取酒、碰杯、畅谈,再将空酒杯倒扣在荷叶上。下游的仆人们,则将酒杯取回到岸上,清洗之后再送回上游,很有些“回转餐厅”的意思。


樊圻《兰亭修禊图》(局部)
苏轼白居易玩转“天幕”
现代人露营,要搭个天幕,或支个小帐篷。在这个环节,苏轼和白居易可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白居易的名作《青毡帐二十韵》,就写了他在庭院中搭帐篷的事,“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旁通门豁尔,内密气温然。”这顶帐篷虽然在庭院里,但能让他与朋友们带来别样的惬意与宁静。
苏轼则更进一步,帐篷算什么?他直接造了一座可移动的亭子。苏轼担任颍州太守时,发现当地风景极美,但夏季河水上涨会把观景亭淹没,于是他设计了一座活动亭——梁、檐、柱等等都是分散的构件,随时可组装成亭,拆开后可以轻松运走。总之,就是哪儿漂亮,就在哪儿一搭。他的《择胜亭铭》,就是说的这件得意之作。
在可拆卸的帐篷上,古人的智慧也是blingbling的。收藏于河北博物院的西汉鎏金铜帐构,包括底座、顶角、立柱柱顶、承插等14种共102个零件,它巧妙地运用了子母榫扣合等多种方式,搭起来能变成一个长方形帐篷架,拆开后用一个箱子就能装下。

西汉鎏金铜帐构

西汉鎏金铜帐构(搭建复原图)
露营周边多不胜数
去露营,自然少不了各种配套用具,古人的各种露营周边,在各博物馆中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黑漆描金靠背,就是一个“露营神器”。它由座面、座架通过活动榫卯相连,不用时摘下榫头便可将后靠背放倒、装箱搬运。

黑漆描金靠背
除了造型华美、便携实用,它还有一种“特殊材料”加持——座面与后底板以及围栏中镶嵌的夔纹片是用紫金锭香料制成的。紫金锭由朱砂、雄黄、麝香、沉香等多种药材制成,能够避暑解毒。
在外露营,哪能不整点美食?对不同规格的食物,古人有不同的“收纳神器”。
如果只想带点果脯、坚果之类的零食,就用带分格的攒盒,每样点心都有自己的位置。

画珐琅八宝攒盒(清)
如果需要单独盛放的菜,或者要保温,就用捧盒装。密封性好,干净卫生不串味,而且在开盖之前谁也不知道里头是什么,有种“开盲盒”的快乐。

剔彩林檎双鹂图捧盒(明)
如果想带上一些“硬菜”,分层盒或提盒就很合适。美酒杯盏也能一趟拿上,把需要的东西分层装好,一拎就走。

黑漆嵌螺钿人物花草纹四重盒(明)

花梨木镂空提梁食盒(清)
如果要野炊,那必须说一下西汉的鎏金铜甗。它由甑、釜、盆三部分巧妙组合而成。它的上部为甑,用来放置需要蒸煮的食物。下部是釜,用于加热煮水。两者之间,有一个通气的箅子。盆则巧妙地盖在甑上,如同盖子,实现蒸煮功能一体化。

西汉鎏金铜甗
所以,说起露营这件事,拼装备、论排场、比情调,古人并不输给我们。也许,除了技术与科技的各种狠活,有趣的灵魂是一种更重要的加持吧。
(图源:各博物馆官方资料、网络)
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