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人兄弟正在修农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吴宇睿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吴宇睿 通讯员 周阳
又是一年春耕时。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佳富天宇农机专业合作社派出20多台农机,忙碌在襄阳、武汉、湖南等地干活儿。
给这些农机“体检”和维修,保障其高效运转的,是一对盲人兄弟——周付喜和周成喜。
“我们昨天刚去了武汉,检查旋耕机使用情况。”3月2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笑意盈盈的兄弟俩,“这个季节忙得很,明天还要去荆门。”
兄弟俩相继失明,黑暗中练习修车
盲人兄弟的维修车间,就在乡镇马路边。占地约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十分宽敞。
周付喜俯身贴向旋耕机发动机,侧耳倾听,手指游走在各个关键部件,如同老中医号脉。
“换刀片,其他都没问题。”话音刚落,双胞胎弟弟周成喜已拿上套筒扳手、锤子等工具忙碌起来,“刀片上裹满了泥土草根,拆起来费劲。”
1992年,24岁的周付喜视网膜脱落,由于家庭条件所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失去了光明。
“肯定难受,但生活终究要过下去。”周付喜咧嘴一笑:“父亲是十里八乡唯一的拖拉机手,1979年起,我就跟着父亲走村串户,给乡亲们修农机。”
1995年,周付喜在镇上办起“盲人修车”维修部,凭着记忆和以往修理经验,逐渐练就了听、摸、修的绝活。周成喜则充当哥哥的“眼睛”,帮忙查看故障、递送工具,配合十分默契。
同样的厄运,2009年又来一次。这次是弟弟,双目失明。
“没事,看不见也能修。”哥哥的鼓励让周成喜从痛苦中走了出来,练习在黑暗中修车。
一听一摸便知故障为何,一修一改重返希望田野。尽管兄弟俩看不见,但他们30年间,修好了3万余台发生故障的农机。
手艺声名远播,“问诊”疑难杂症
弟弟周成喜,生性乐观。3月27日,吹着口哨的他,正专心致志在机床上给钢板打孔。机器嗞嗞响,金属屑四溅。他边操作边笑:“我的手比尺还准。”
现在的轻车熟路,来自无数次的摸索。
失明之初,兄弟俩都很难适应:“擦伤、切伤、烫伤,手指受过各种各样的伤。找工具很困难,全靠自己摸,农机故障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心里重复了千百遍。”
不仅会修,他们还改造机器。
2010年,有乡亲买回一台可以一边播种一边施肥的机器,使用后发现播种的后厢太高,撒种不精准。
两人想办法改装好后发现,有市场!
于是,哥俩开始发明创造——在旋耕机后侧装上精播机,前面耕地,后面播种;原本只能播种花生的播种器经他们一改造,还能播油菜籽、种高粱、种娃娃菜。
周成喜展示新改装的精播机说:“都抢手得很哩!”
“盲人兄弟”精湛的维修技艺越传越广,周边十堰、邓州、新野等地的农机手纷纷慕名前来,“问诊”农机方面的疑难杂症。
三代传承“匠心”,大学生拜师学艺
“来活儿了,师傅就喊我,边听他讲边打下手。”22岁的小徒弟宋佳豪麻利地换着齿轮帽。
刚大学毕业的他,今年年初来拜师学艺。“小时候我就对修理感兴趣,师傅他们是出了名的高手,我和家里商量好了来学本事。”宋佳豪脱下手套拍拍灰,扶着周付喜钻进配件仓库。
命运为兄弟俩关上了一扇门,却也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2016年,以“盲人修车”维修部为基础,周付喜、周成喜开办佳富天宇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出30多名徒弟。
合作社年总收入上千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周成喜的大儿子周万虎担当起经营合作社的重任,传承几辈人留下的手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周付喜说,“万虎刚上小学就跟着拧螺丝,9岁就能烧电焊,现在的机器都智能化了,他也能修。”
当被问及“最难的时刻”,周付喜摩挲着长满老茧的手指,淡淡地说:“当年觉得天塌了,现在看,不过是换条路走而已。”
如今,合作社自有收割机28台、拖拉机65台、其他配套农机具136台,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播等全方位服务,服务区域覆盖周边40多个乡镇。
修农机是兄弟俩最快乐的时光,在他们心中,机器的轰鸣声是动听的,机油和泥土都是香的。
闲暇时,他们用手机听音乐、听小说。“日子嘛,自己要会过。”说着说着,两人都笑了。
周付喜、周成喜——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唯有付出,方可成功。
2019年获评“荆楚楷模”、2020年获评“湖北省自强模范”……兄弟俩把命运的碎石碾成粉末,在漆黑的土壤里,种出沉甸甸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