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正是踏青好时节。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与户外爱好者选择携带可降解餐具出游,既方便又环保。从竹制餐盘到便携式玉米淀粉叉勺,一次性环保餐具品类愈发多样。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技术的不断升级,一次性环保餐具或将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一次性餐具行业加快转型步伐
当前,全球一次性餐具市场呈现出持续繁荣的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一次性餐具市场规模达353.5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攀升至439.5亿美元,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自2020年国内“禁塑令”实施以来,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联合发布《“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计划到今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2023年,国内限塑政策进一步推进,《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各地也进一步细化措施,如北京市推进全面替代传统塑料餐具、浙江杭州通过餐饮试点推广可降解餐具。此外,相关企业也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美团、饿了么已全面推行可降解餐具,带动行业需求激增。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相关措施的陆续落地,近年来,可降解塑料行业快速发展,一次性餐具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消费者对环保餐具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一次性餐具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制造商们也正通过开发、使用新材料,打造新产品,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这些变化促使一次性餐具行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
新型环保餐具市场需求攀升
传统石油基塑料所引发的“白色污染”“微塑料”等问题,正日益加剧环境污染并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寻求其替代品已刻不容缓。随着科技与材料科学的进步,新型环保餐具在材质性能与成本控制上均取得重大进展,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我们研发的竹餐盘、竹吸管和传统的塑料餐盘、塑料吸管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保。”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的李俊霆等8名硕士研究生经过2年的研发,成功将竹子加工成柔性好、强度高的薄型材料,并投入一次性竹餐盘、竹吸管的中试生产。该技术可有效改善薄型竹材的开裂性,有望提高一次性竹餐盘、竹吸管的产品合格率。
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今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随着国家禁塑、限塑政策的深入实施,塑料替代成为必然趋势。除产品替代外,塑料原料的替代也在稳步推进。目前,以玉米淀粉和植物纤维为主的替代材料已在餐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的产品主要以植物淀粉、竹纤维、甘蔗浆、核心原料聚乳酸(PLA)等为原料。”湖北省咸宁市一家包装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这些原材料经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处理后,可变身为抗压强度达传统塑料1.8倍的环保餐具,且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和环保性能,90天即可在堆肥中完全降解。“我们的产品因契合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完全不愁销路,每个月的产值接近1000万元,投产以来,已经完成产值近6000万元。”
中研普华报告表示,在持续加码的禁塑措施推动下,今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市场总需求预计可达440万吨,是2018年需求量的9倍以上。如果以单价每吨2万元计算,其市场空间可达近900亿元。
行业持续发展需三方携手打破桎梏
环保餐具行业被视为绿色经济领域中极具发展潜力的赛道,但当前,其发展仍受制于成本、技术与消费者认知的三重桎梏。
在产业链上游,PLA的价格波动成为影响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业内人士介绍,今年,由于玉米减产这一突发状况,PLA的吨价大幅提升,直接推高了下游企业的成本。为了缓解企业压力,各地相关部门积极出手,通过税收减免与加大补贴力度等举措为企业撑起“保护伞”。同时,企业自身也积极作为,通过自建PLA生产线,试图强化供应链的韧性。“但值得注意的是,PLA粒子价格仍较传统PP粒子贵3倍左右,使中游制造企业毛利率承受巨大压力。”
技术端的矛盾同样突出。市场上曾出现竹纤维餐盒因微波加热变形而遭到投诉的案例,这是由于部分降解材料在耐油性及高温稳定性方面表现不佳。“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更凸显了行业标准体系尚待完善的深层次隐患。”业内人士如是说。
消费者认知偏差也影响了行业发展。《2024—2029年一次性塑料餐具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显示,68%的用户愿为环保包装多付1—2元;25—35岁消费群体及一线城市构成了环保包装的核心消费群体及核心市场,而在三四线城市,环保包装的渗透率仅为18%,区域发展失衡现象显著。此外,环保餐具需分类回收,很多消费者对“可降解”概念存在误解。据相关数据显示,约30%的用户在使用PLA制品后未做到垃圾分类,直接随意丢弃,这一行为并未实现环保的初衷。
成本、技术、认知的三角困局,正倒逼产业链协同创新。业内人士表示,要从源头降本,寻找更经济、更稳定的原料供应方式;加强终端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环保餐具的正确认知;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政府、企业、消费者要携手共进,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一次性餐具行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