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文化啊,真是博大精深,就说这传承吧,几千年来,多少故事、多少典故,时至今日还在咱们嘴边挂着,
比如说这“五子登科”,大家耳熟能详,可是要真问起来,“五子”到底是哪五子?恐怕就没几个人能说得清了。
一、“五子登科”的来源及典故
“五子登科”这个成语,出自一部著名的世界儿童道德教育启蒙教材——《三字经》,原文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里头说的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期的一位名人,他本名窦禹钧,因为住在燕山一带,所以人们称他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
他最初为人却不怎么地道,虽然家财万贯,却为富不仁,经常仗势欺人,以至于年近三十,还没有子嗣。
这在古代可是大事儿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有一天晚上,窦燕山做了个梦,梦见他已经去世的祖父和父亲。
两位老人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你心术不正,品行不端,恶名已经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无子,并且短寿。你要赶快悔过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于劳苦大众,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窦燕山醒来,吓得一身冷汗,决定从此改过自新。
有一次,他在客栈中捡到一袋银子,他就在原地等着失主回来,把银子完璧归赵。
这事儿传出去后,大家都对窦燕山刮目相看。
从这以后,窦燕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广做善事,扶危济困,修桥铺路,办义学,帮助穷苦人家。
后来,他果然生了五个儿子。
窦燕山不仅自己行善,还非常注重对儿子的教育。他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入仕做官。
长子窦仪,曾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
次子窦俨,历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
三子窦侃,曾任补阙;
四子窦偁,曾任谏议大夫;
五子窦僖,曾任起居郎。
当时人们称他们为“窦氏五龙”。
《宋史》中也有记载:“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
由于窦燕山教子有方,后来五子登科的事迹,就被人们总结成了成语“五子登科”,成为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二、窦燕山教子的故事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示?
说回窦燕山,他的一生可谓是从善的典范。他能够从一个为富不仁的纨绔子弟,转变为一个广行善事、教子有方的好人,实属不易。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他的影响下,五个儿子都成为了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
这不禁让咱们想到了一句话:“言传不如身教”。
窦燕山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诠释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责任。
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如今,咱们身处现代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但教育的本质却从未改变。
咱们依然需要像窦燕山那样,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教育下一代。
咱们也许无法做到像窦燕山那样广行善事,但至少咱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这样咱们才能培养出同样优秀的子女,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