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凭借殷商王朝入选七大古都,以后逐渐被意识到七朝古都。建国后划归河北邯郸的临漳不服,认为其中六朝都来自临漳邺镇。包括曹操营建的曹魏邺都,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也相继在邺建都,六朝在邺共计126年。北周灭北齐后,邺城被杨坚焚毁,邺官府及居民迁到安阳,安阳改为邺城,原邺城降为邺镇。后因漳河冲刷,城垣和官室消失,曹魏遗迹湮没地下。现代人文古迹值钱了,上述结论属实还是为圈钱隔河争曹操的口水仗呢?请看历史事实:


一、攻打的邺城在洹水安阳。《三国志.魏书》:“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公之去邺而南也,谭、尚争冀州,谭为尚所败,走保平原。尚攻之急,谭遣辛毗乞降请救。诸将皆疑,荀攸劝公许之,公乃引军还。”
“九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二月,尚复攻谭,留苏由、审配守邺。公进军到洹水,由降。既至,攻邺,为土山、地道。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粮道。夏四月,留曹洪攻邺,公自将击楷,破之而还。尚将沮郜守邯郸,又击破之。易阳令韩范、涉长梁岐举县降,赐爵关内侯。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堰,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以上内容说明:一是袁绍二子争冀州,袁谭不是袁尚对手,派人向曹操乞降请救,曹操听劝来了;二是攻打冀州城到洹水,不是漳水;三是安阳以北全部扫平后邺城还未攻下,堵住漳河水(现岳城水库以下)不往东流,南困安阳,“城中饿死者过半”,不是淹死过半;别看现在1800年的泥沙淤积使临漳地面升高不少,但上游地形未变,水灌临漳试试?!

二、献帝求婚、娶亲到安阳。

《三国志》载:“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献帝起居注》曰:“使使持节行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绢五万匹之邺纳聘,介者五人,皆以议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十九年春正月,始耕藉田。”《献帝起居注》曰:“使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与宗正刘艾,皆持节,介者五人,赍束帛驷马,及给事黄门侍郎、掖庭臣、中常侍二人,迎二贵人于魏公国。”
献帝安阳求婚,安阳娶媳妇。前面说“少者待年于国”,这里只娶走俩媳妇,都在安阳,没毛病吧?!邺城在哪里?
三、刘勰(xie,约465-520年)生活于南朝梁代,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尊称曹操为“相王”。他在著名的《文心雕龙.时序》写道:“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东汉末年南北朝那么近,刘不会出错吧?你怎么说?!
四、历史上的都城一焚一迁会不会消失?

安阳有记载两次:一是项羽与章邯洹水南殷墟上结盟,都以为周朝杀死殷纣王后庶民遣散,真的殷墟吗?现在知道是殷商宗庙宫殿遗址,不是那回事;二是临漳迁安阳。从曹操屯兵水洼处迁邺城是必须的,我弱弱问一句:当时安阳真没人吗?要知道殷商王河亶甲一直在安阳老城里受着香火呢!
五、安阳老城埋有一颗巨大的“岁岁金”,
这是安阳最大的证明!

曹操作为智勇双全的兵家,是很懂得运用气势的。比如“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还记得曹操墓出土价值不菲的宝珠吗?作为死了都要归葬安阳的相王,为保孤家福运长久,他在老城重要地方埋有一颗巨大的宝石(恕为安阳保密,非必要我不告诉他),有专家说是碧玺!就是慈禧太后的最爱“岁岁金”!司马懿毁坏曹操棺椁,为保西晋卸曹操王气,怎知道枭雄还有两手准备!怪不得安阳不叫“阴安”,自古平安,称“豫北明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