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由来(立春由来揭秘:节气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024-10-08 08:06:20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一、立春的历史由来

立春作为节气,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八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了《淮南子·天文训》。

在古代,立春的仪式非常重要。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二、立春的文化内涵

  1. 农耕文化:立春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耕的开始。在古代,农民们会根据立春的早晚来安排春耕的时间,认为早立春则暖和,晚立春则寒冷。因此,立春在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饮食文化:立春时节,人们有吃春饼、春卷等食物的习俗。这些食物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寓意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此外,一些地方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在立春这天吃一些新鲜的食物,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3. 祭祀文化:在古代,立春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春神、太岁等神灵,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这种祭祀文化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4. 文学文化:立春也是文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在立春这天写下赞美春天的诗句和文章,表达他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立春的文化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节日。它承载着古代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祭祀文化和文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