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阅江楼、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钟鼓楼、天一阁)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苏南京阅江楼),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

阅江楼在建楼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直至上世纪末决议复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建阅江楼的历史背景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建阅江楼的历史背景
1374年(洪武七年)春,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即地基

停建原因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完成建设
2001年建成此楼,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许多的古代资料缺失和现代建筑规范、工艺的差别,新建的阅江楼没有使用传统的木结构,而是和国内之前的大多复建名楼的古建筑一样,采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代替,以保证建筑的稳固与日常维护,但让这座名楼缺失了一丝古韵

开始游览阅江楼
阅江楼南门牌坊,横额:阅江揽胜

阅江楼南门入口

登山梯道前方平台上的“狮岭雄观”照壁

“江南第一楼”牌坊
这座牌坊耸立在阅江楼正南面上山步行道路上,上书“江南第一楼”五个大字, 是从楼的体量、高度、气势均为四大名楼之最。另由长江下游往上行,也属第一座名楼
坊联:千古江声留夕照;九天楼影俯朝飞

青铜浮雕
过“天下第一楼“石坊,前面平台基墙上镶嵌有青铜浮雕一副,名”狮岭阅江“
青铜浮雕——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

“狮岭阅江”碑记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天下大定,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是年秋日,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登临卢龙山(今狮子山)感大江东去,爽气西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气象,拟建阅江楼于山顶,是以察奸料敌,威震四方(注:以引号括之文字,为朱元璋《阅江楼记》中句。)

“ 政通人和”门楼
过平台拾级再上,前方正对之建筑为“政通人和”门楼,其左为阅江楼 。雕梁画栋,立在阅江楼前面,门上四个烫金大字,政通人和。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面的话。两边对联写的是:狮梦醒来顶天立,龙吟远去博海飞。政通人和为武中奇所写

阅江楼门楼北面,立一尊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吨,鼎上以篆字刻:“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将句首之字连读,即:狮子山阅江楼鼎

檐下高悬“阅江楼”匾额,一层柱楹联:六代旧江山楼阁千寻尊虎踞,九州新岁月风涛万里壮鸿

阅江楼
穿过“政通人和”门楼,眼前顿觉开阔平坦,阅江楼巍然耸立在山顶广场之上。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2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阅江楼主、副二楼连为一体。副楼廊柱楹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朱元璋当年题南京秦淮河风月亭联)

阅江楼东门,门前廊柱上共有三联,其一:天地沉浮迎日出;古今代谢阅江流。其二:纵眼江山开远虑;骋怀云物荡闲愁。其三:吴楚名楼今则四;水天明月古来双

阅江楼一层
进入阅江楼大厅。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一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

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红木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

龙椅(一椅)▲
一壁

东西两侧的横梁上各悬挂一蓝底金字匾额,东为康熙所书“治隆唐宋”

西为“得水载舟”

龙椅左右两侧柱联:统万马麾千军功成百战人言信;一九州宁四海国瑞双悬日月明。


阅江楼二层
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后面一一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 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为吴国公。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明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于应天(今南京),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 朱允炆1398年继位,在位期间增强文官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革弊政,史称“建文新政”;同时施行削藩政策以致燕王朱棣起兵对抗,“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下落不明。经多次改谥,清乾隆年间为其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出生于应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他在位时,改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1424年驾崩,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明世宗改上庙号为成祖(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出生于凤阳,明成祖长子,母亲为仁孝文皇后,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个月),年号"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喜文厌武,以致身体肥胖,屡屡镇守后方,施监国之职。他登基后重用“三杨”等贤臣,减赋税、收开支、赦免罪臣、反冤案,开启了“仁宣之治”。1425年朱高炽猝死于钦安殿,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明宣宗,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出生于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10年)。 他即位后,亲征平定番王叛乱,并重用“三杨”等贤臣,改组内阁,减免赋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与其父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1435年驾崩,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明英宗,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后在位22年),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他9岁即位,但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后在1457年复位。于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裕陵。

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即明代宗,-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 他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而即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击退了瓦剌的入侵;又整顿和改革了政治、经济,使明朝渐开中兴。后明英宗复位,其被软禁于西苑,不久去世,谥号曰戾,葬于景泰陵

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朱见濡,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他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冤案,任用商辂等治国理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1487年9月9日病逝,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明孝宗,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年号弘治,明宪宗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朱国桢曾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励精图治,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1505年,驾崩于乾清宫,在位18年,葬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明武宗,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出生于北京,明孝宗长子,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 朱厚照是明朝极具争议性的皇帝。他少时聪慧却玩物丧志,称帝后任情恣性,荒淫无度,宠信宦官,以致朝政败坏。在位时曾御驾亲征大败蒙古,平定宁王叛乱。1521年驾崩于豹房,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即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堂弟,年号嘉靖。 朱厚熜1521年继承皇位。在位早期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1542年“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长期不理朝政,“南倭北虏”始终困扰。1566年于乾清宫去世,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永陵

明穆宗朱载坖
朱载坖(jì)(明穆宗,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即隆庆帝,出生于北京,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生母杜康妃。 朱载坖早年受封裕王,即位后亲贤远佞,平反冤狱,免除田赋和欠赋,解决“南倭北虏”问题,废除海禁,史称隆庆新政。但他沉迷媚药最终因病去世,葬于昭陵,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
朱翊钧(万历帝,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572年,朱翊钧即位大统,年号万历,在位共48年,勤于政务,支持张居正改革。1620年,明神宗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出生于北京,明神宗朱翊钧长子,生母恭妃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因在位仅一个月,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1620年,朱常洛即位后,进行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万历朝的矿税,拨乱反正,重振纲纪。但他沉于酒色,纵欲淫乐,致使身体羸弱。于1620年病逝,死因成谜,史称“红丸案”,终年38岁,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庆陵

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 他在16岁即位,在位七年,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天启七年,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明毅宗朱由检
朱由检(明毅宗,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出生于北京,明光宗第五子,母为孝纯皇后刘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崇祯”。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明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后葬于明十三陵思陵(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二楼大厅
明代家具

阅江楼三层
三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

一船▲
三层·一画
阅江楼三层大厅中部贯通至五楼,四壁上镶嵌着高12.8米、宽8米、由12个部分组成的巨型瓷画,壁画背后是祝枝山唐伯虎和的作品。
详细描绘了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和贸易交流的历史盛举。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选拍如下: 建造宝船

龙江始发

驾风驭帆、朝觐天方、宣诏赏赐、丰碑永祀

静海钟鸣

四层卖纪念品

五层好像卖茶水,人去楼空

六层(顶层)百狮台
百狮台也是阅江楼的一件镇楼之宝,百狮台的第一个珍贵的地方,就是它的制作材料。这座百狮台可是一件用纯红木制成的作品。红木素来就是制作高档家具和艺术品的首选木料

百狮台的第二个珍贵的地方,就是它的雕刻工艺了。这座百狮台上上下下一共雕刻了106只狮子。这些木头雕刻的狮子,和素有千狮之山的狮子山上的狮子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情趣。再加上阅江楼整个景区里大大小小形态形态各异的狮子。算起来,整个景区里居然有1000多只狮子。这些石狮子、木狮子等等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阅江楼景区一道“群狮闹狮岭”的独特景观。百狮台就是凭着珍贵的原材料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件红木珍品


四大名楼双面绣地屏
《四大名楼》巨幅双面绣地屏分绣面和框架两个部分。框架部分是在一整块鸡翅木上,由6名工人镂空雕刻制作,共耗时3个月。绣面部分长2.7米,高1.4米,画面以阅江楼为主楼,两边衬以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三座名楼,由12名绣工采用彩色真丝线一针一线绣成,共用去真丝1.5公斤,总长度超过10万米,整个画面显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

阅江楼顶部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阅江楼鼎
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后母毋鼎,重达四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 子 山 阅 江 楼鼎”

五军地道
五军地道就是坐落在狮子山的防空洞。这些防空洞就是修在狮子山的山体里的地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狮子山的地道总面积超过14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0000多人。这些地道是由五种军队修筑的,这五种军队分别是清军、太平军、日军、国民党军和解放军,故名“五军地道”


阅江楼碑亭
汉白玉碑刻——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阅江楼记》碑亭位于狮子山顶,汉白玉碑由北京房山开采而来,高3.1米,宽4.8米,重15吨。石碑的南北两面镌刻着两篇同名文章——《阅江楼记》,朝南的这面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石碑北面是元末明初大文学家宋濂所撰写的,被选入《古文观止》

朝南的这面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全文共1199字,文章思路开扩,气势宏伟,在写狮子山阅江楼时,山水市烟兼纳,动静结合,优美之极。碑刻是颜体,敦厚端庄,符合原文作者朱元璋的身份。全文如下:
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诗》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诗云:“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询于儒者,考乎其书,非要荒之不治,实分茅胙土,诸侯以主之,天王以纲维之。然秦汉以下不同于古者何?盖诸侯之国以拒周,始有却列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尧之居平阳,人杰地灵,尧大哉圣人,考终之后,舜都蒲坂,禹迁安邑。自禹之后,凡新兴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势以居之,故有伊洛陕右之京,虽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时君生长之乡,事成于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称中原者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驭,华夷弗宁,英雄者兴亡叠叠,终未一定,民命伤而日少,田园荒废而日多。观其时势,孰不寒心?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凡首乱及正统者,咸无所成,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民心既定,发兵四征。不五年间,偃兵息民,中原一统,夷狄半宁。是命外守四夷,内固城隍,新垒具兴,低昂依山而傍水,环绕半百里,军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异乎?不过洪造之鼎新耳,实不异也。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 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既名之后,城因山之北半,壮矣哉。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登斯之山,东南有此之景。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以其地势中和之故也。备观其景,岂不有御也欤?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噫,朕生淮右,立业江左,何固执于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会万国,当云道里适均,以今观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劳民而不息,亦由人生于彼,气之使然也。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

石碑北面是元末明初大文学家宋濂所撰写的,全文



狮岭古炮台
狮岭古炮台,现存古炮一门,为铸造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振武将军炮”,炮口直径13厘米,重逾两吨

玩咸亭
位于狮子山东南半山坡上,建于清嘉靖丙申年(公元1536年),其名得自亭旁原有的水潭,水潭卦象属于“咸卦”,意即上方的水泽滋润下面的山体。亭中有明代文人方克的《玩咸亭记》碑刻。玩咸亭联:山泽灵明星淬火;江风浩荡月流金

明太祖“牵马出征”青铜塑像
朱元璋,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凤阳县,少年放牛,父母双亡,1344年出家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娶郭子兴义女马氏为妻;1355年郭子兴病故,朱元璋成为军中统帅;1356年3月率部打过长江,攻占应天(南京);1360年在卢龙山(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打败陈友谅40万人马;1364年在应天受封吴王;1368年正月定都南京,立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时年40岁,史称明太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