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皇帝吗(曹操为何不称帝?)

2024-08-23 10:20:02

在三国时期,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逐渐统一了北方,成为汉末最强大的势力之一。他的权力之大,几乎等同于皇帝,只是名义上仍然尊奉汉献帝,自己则担任丞相,掌握实际的政权。曹操的权力不仅体现在对中央政权的控制,还包括对各地诸侯的威慑和对士族的笼络。在这种背景下,孙权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试探和挑战曹操的野心。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上表汉献帝,建议封曹操为魏公,意图借此将曹操置于风口浪尖,迫使其表态。然而,曹操的政治智慧远超孙权的预料,他并未被这一招所动摇。


曹操深知,一旦接受封号,便等同于公开挑战汉室的正统地位,这不仅会引起天下士人的反感,更可能激起其他诸侯的联合反抗。因此,曹操拒绝了孙权的提议,继续以丞相的身份,实际掌控朝政,维护着汉室的名义统治。尽管不是皇帝,但曹操此时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分而已。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个人考量。曹操需要维护自己的正统性,以获得士族和民众的支持。在当时,汉室虽然衰微,但仍有其正统性的象征意义。曹操通过控制汉献帝,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中央政权,而名义上保留汉室的名分,有助于他巩固统治并减少外部敌对势力。另外,曹操在军事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需要集中精力对抗刘备和孙权,称帝可能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和资源,而且,只要他不称帝,他就仍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中央的名字讨伐作为地方势力的刘备和孙权,拥有那么一些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

所以,曹操在个人野心与现实权衡之间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虽然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也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当时的政治局势。称帝并不是最佳选择,而是通过实际控制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其实,在曹操生命的最后几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62岁的他开始展现出更多的权力象征。他"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这些举措无疑是在向世人展示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尽管他并未正式称帝。然而,就在他准备让汉献帝晋封自己为魏公、建立魏国之前,却遭到了荀彧的强烈反对。荀彧是曹操的亲信和谋士,他的反对无疑给了曹操极大的震撼。荀彧认为,曹操此举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政治动荡,影响国家的稳定。

在荀彧的劝说下,曹操最终冷静下来,放弃了这一计划。关于称帝的想法,他最后公开向“内外群臣”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如果天命真的在曹魏这边,那么他就当个“周文王”,让“周武王”(曹操的儿子、魏国太子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好了,反正事后,也少不了他一个皇帝的名分。在说出“吾为周文王”几个月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最终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虚岁66岁)。他死后,继位封国的魏王曹丕抛开顾忌,随即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篡汉步骤,在“推却”汉献帝三次“禅让”后,魏王曹丕最终“勉为其难”接受了“禅让”,宣布取代汉朝自立为帝,建国号为魏。

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是为魏武帝曹操。如曹操所愿,他最终在死后,成了他想要的“周文王”。曹丕在汉献帝的“禅让”仪式结束后,当众感慨地说了一句:“舜、禹(禅让)的事,我现在总算明白了。”曹魏建国45年后,咸熙二年(265年),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以“禅让”的名义,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手中篡位,并改国号为晋,曹魏最终灭亡。

曹奂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邑万户,并被允许像汉献帝一样保留使用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永嘉之乱时(307-313年),陈留王随晋王朝衣冠南渡。到了326年,晋成帝司马衍封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励为陈留王,以接续魏国,此后,历经东晋、刘宋,直至南齐,陈留王国才被废除。

所谓帝业,最终化为千古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