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市构成的区域,简称东北。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851万。

东北地区,古称冀青二州、营平二州、辽东、辽海、关外,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是从地理方位上将中国分为四方四隅,东北为其一隅。其后《淮南子·坠形训》:“东北薄州曰隐土”亦本此意。辽金之际,设有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招讨司等官职,赋予东北以区域管理之意。明清之时,“东北”一词已将方位和区域之意合二为一。清人曹廷杰在《东北边防辑要》中写道:“朔方备乘于中俄交界考据说明,顾其时俄人乘隙窥我东北。

历史上东北地区在清朝时期由盛京将军总管,后分设盛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将军管辖;建国前后由中共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所管辖。管辖范围包括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尚有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城定议界碑,故其书于东北边界,凡中俄分属山川,不惮详述。”其中“东北”一词即与现今所言之东北意思相当,只不过所指范围较今东北为广,“凡东北滨海之地,悉隶提封之内”,包括外东北领土。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9624亿元,增长4.8%。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
箕侯国
商末箕子回到东北,被周武王分封在辽宁辽河流域与大凌河流域,称为箕国,因为与孤竹国为邻,且纷争不断,箕子率商朝遗民东迁至鸭绿江两岸,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周武王闻之,宽容大度地乐浪朝鲜分封给箕子,成为周朝属国的箕子朝鲜(公元前1120—公元前194);后被燕国人建立的卫氏朝鲜所灭。
燕国

燕三都五郡示意图
周武王十三年,周王族的宗室召公奭,跟随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奭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责。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召公奭没有前往蓟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长子克管理蓟地,自己则留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宣化东北),向东到达汉城(今韩国首尔)。燕国的疆域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
- 东胡、山戎

公元前一世纪初的朝鲜半岛
东胡为东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最早见于《山海经》东胡在大泽(呼伦湖)东,夷人在东胡东;东胡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发展为山戎、东胡、鲜卑、柔然、乌桓、库莫奚、乌洛侯、室韦、契丹、蒙古各族。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在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
公孙氏政权
两汉、魏、晋时期,公孙氏是辽东大姓,长为辽东郡郡吏,东汉末公元189年—238年,辽东公孙氏政权在50多年里,前后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三代四位统治者,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及燕国。
- 乌桓、鲜卑、柔然
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分裂为南乌桓、北鲜卑;公元三世纪从鲜卑拓跋氏中又分裂出柔然。
乌桓
西汉武帝时期,乌桓族主要活动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相当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东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首领朝贡于汉朝,接受侯、王、君长的封号。不久,率众大规模迁居缘边十郡。其向西发展到今内蒙古河套、鄂尔多斯一带,东汉末年,因曹魏政权的征讨,除部分乌桓人远迁辽东地区外,“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另一部分随着鲜卑的强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鲜卑融合,最终随鲜卑汉化而同化于汉族,此后,这个古代民族逐步在历史中消失。曾参加魏灭燕之战。
鲜卑
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势弱。91年,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
魏灭燕之战后,东晋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分别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鲜卑化的北燕、高氏北齐,先后持续近三个世纪。
柔然
柔然与鲜卑拓跋氏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和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柔然被突厥打败后柔然国灭亡。


北魏对柔然贵族优遇,迁居内地的柔然人,通过杂居共处,互相通婚等各种途径,大多先融合于鲜卑;最终随着鲜卑被同化于中原汉族之中。从河南洛阳、山西雁门、代郡等地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证实其先祖确系柔然人。
留在东北西部的柔然分裂为契丹、室韦。
- 扶余
《汉书·王莽中》记载:“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骊、夫余。”夫余本属玄菟郡管辖,献帝时,夫余王求改属辽东郡。
其中原因如《三国志》所云:“夫余本属玄菟。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献帝时,公孙度割据辽东,籍田、治兵,“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又有扶余、濊貊之用。”

从考古学文化研究成果看,夫余国纳入朝贡制度以后汉文化传播到夫余地区,并产生了强烈影响,以吉林市为中心,南到通化地区北部,夫余文化明显吸纳较多的汉文化因素,如在榆树老河深二期文化出土了汉式铁制生产工具、锸、凿;四乳四蟠纹镜、四乳八鸟纹镜、四神规矩镜、七乳七兽纹镜,鎏金铜带钩和错银铜带钩,以及五铢钱等;吉林市帽儿山夫余墓葬中曾出土精美的漆奁盒、耳杯、勺和丝织品等。

在夫余国的中心地今吉林市地区甚至发现单纯的汉文化遗存,李文信先生认为出土于龙潭山车站至东团山子间之铁道两侧的汉族文化遗物,种类多,出土范围广,此绝非东北土著民所有,为汉人移住此地颇久,人数甚多,毫无容疑。若如李文信先生所言在夫余地区出现了汉人聚居点,说明夫余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魏末晋初挹娄脱离扶余自立。至太康六年(285年)为鲜卑所灭。

- 高句丽

历史朝代(2张)
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创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和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东部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隋唐
北燕、北齐统治辽西地区,北周时为北齐部将高宝宁管理,隋灭高宝宁后由邓暠镇守,唐朝建立后在辽西故地置东夷都护府。
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
乾封元年,唐高宗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进击高句丽,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大唐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罗仍然臣服于唐朝。722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
- 室韦
室韦,古代东北民族。又作失韦,或失围。北魏始见记载。源于东胡鲜卑柔然,柔然被突厥打败后,分裂为南契丹,北室韦。居地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以狩猎为业,多捕貂,养牛马,食肉衣皮,也种植麦、粟;夏时城居,冬逐水草。各部首领号“莫贺咄”,不相统属。不时遣使至北周、北齐朝贡。后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五部,各不相属,风俗习惯稍异,曾经为突厥所役属;

唐时期全图(3张)
室韦都督府,唐朝在室韦族聚居区域设置的军政合一建制,位于黑水都督府西。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室韦开始接受唐平卢节度使统辖。791年(唐贞元七年)前后,唐廷决定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也受边州都督所节制。府治不详。室韦都督府辖区,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一带。辖区境内有20余个部落。唐朝末年至五代初,室韦族诸部逐渐被契丹人所吞并而与之融合,室韦都督府也随之解体,前后存约百余年;
10世纪初被契丹人征服后,他开始了与其它民族融合的过程。
始于9世纪末,其西边的突厥被回纥攻破后,9世纪中叶回纥又为黠戛斯所破,西迁或南逃,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这给室韦创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条件;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机,在9世纪末北进,致使室韦诸部或西迁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已知的有:西迁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韦。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由额尔古纳河以东向西迁移,最后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发源地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在辽朝时以萌古或被称袜劫子为号,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到金末发展为16个部落的蒙古族。
大、小如者室韦,约在9世纪初已由大兴安岭以东西迁至石勒喀河流域,唐后期称“俞折”(系“如者”转音),辽又转称羽厥(亦作乌古),这时一些在大兴安岭以西的移塞没等部落也改称乌古,使其地域有今海拉尔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金末加入了蒙古族。
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韦、乌素古、和解等部。大室韦是在唐中期以后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捕鱼儿泊(今贝尔湖)一带的,辽代称敌烈,金称塔塔尔部,蒙古兴起后为蒙古兼并。


乌素固部和西室韦等部,在8世纪中叶以后因军事行动已转移到阴山之阳的振武附近,军事上受挫后似未返回原故地,在辽金时代与黑车子室韦同被称为阴山室韦。
黑车子室韦称号见于唐后期,他是和解、那礼等部在南徙过程中采用的新称号,新居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带,被辽征服后不久。其名渐不复见,乃以阴山室韦之名见于史书,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员,13世纪初归入蒙古族。
经过上述变动后,辽代尚以室韦作称号的主要有室韦部和突吕不室韦部。室韦部是辽代对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龙江北一些室韦部落的总称,金初归附女真后遂不见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突吕不室韦来源于黄头室韦,黄头室韦是唐代室韦诸部中的大部,唐末分为大、小二部,辽初被阿保机征服后,置突吕不室韦部、涅刺拏古部,成为辽太祖时期契丹20部成员,居住在今齐齐哈尔至泰来县一带;辽圣宗契丹34部中涅刺挛古部改称涅刺越兀部,并被迁戍黑山(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北,不见突吕不室韦部之名,疑黄头女真是该部改名。
公元9—11世纪,蒙兀室韦西迁进入外蒙古高原三河源地区,后来不断兼并鲜卑后裔,形成蒙古族主体72部,最后又通过成吉思汗吞并草原上各个民族部落,建立蒙古帝国。
- 渤海国

渤海国(1张)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东北、朝鲜半岛东北及外东北一部分。营州之乱后,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自称“震国王”,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此外还有“靺鞨国”、“渤海靺鞨”等别称。后被辽灭国,改称“东丹国”(实际为辽附属政权)
辽金时期

辽金元时期东北规划(3张)
辽金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建立契丹,后因起源辽河又更名辽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之后又入主中原,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获得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属契丹(契丹国号有多次改动)。
公元1113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元朝

元朝东北(4张)
8世纪,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流域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肯特山区。12世纪,曾被金朝授予“札兀忽里”的头衔。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1260年忽必烈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东北地区分属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管辖。


明朝

明朝与北元(13张)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辽阳等地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极为发达且极为重要,辽东的三万卫、吉林船厂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冶铁、造船中心。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属山东)。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另有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管理其他地区。
清朝

清朝(13张)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金国,史称“后金”。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号为“满洲”。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
清朝初期对东北实施军府制,设立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1661年开始建立柳条边,封禁汉人移民至内蒙古、黑龙江与吉林,由于辽宁汉人众多,也禁止辽宁汉人移民黑吉蒙等地。

清代东北从盛京总管---东三省总督的发展(2张)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闯关东
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例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迁移到那里,并且把河北文化带到了那里,繁衍生息。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因此,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虽然解放后,开发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设者也移居到东北,参与东北的开发,但这不属于闯关东的范围)。
民国时期

奉系东北军管辖的东北地区(4张)
民国初年(1911—1931)为张作霖父子的奉系东北军统治,包括奉天(除关东州、满铁附属地)、吉林、黑龙江、热河和部分时期的察哈尔特别区,1912—1931年,是东北地区发展最快的时期,张作霖借助辽东物产,大力发展东北工业与商业,使奉天由晚清时期第五省变为全国第一省,黑吉两省也由荒无之地变为全国的富饶之地.
日据时期
(东北全境为1931年9月—1945年8月,其中关东州和满铁附属地等为1905年—1945年8月)

东北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和伪满洲国(13张)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了关东州、伪满洲国和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满洲国划分为19个省和新京特别市,关东州为日本租借地,现锡林郭勒盟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管辖。
东北最大时包括了整个东北(加外东北)以及朝鲜大部分地区以及蒙古族和中国北方地区的一部分。发育了大部分的东北少数民族和同化于汉族。为中华民族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基本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