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内容:
1、互文案例及简介
2、互文的三种形式
3、互文的两个特征

来看几个例子:
1、“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小雅•蓼莪》)
如果望文生义翻译成:“父亲生下我,母亲养育了我。”古代男的会生娃?那可就贻笑大方了;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如果见文直译:“木兰去了东市买骏马,然后去西市买鞍鞯,接着到南市买辔头,最后去北市买长鞭。”是不是感觉木兰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买,也太会折腾了。
类似的例子请看一首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有没有一种疑问:诗人这是词穷了吗?一句“鱼戏莲叶间”不就说明一切了,还要后面东西南北的“戏”个遍吗?
如果你有以上困惑,那么有必要了解古代文人喜欢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

第一部分:互文简介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参互成文,含而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用词上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俗来讲: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结合映衬,共同阐释意思。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唐·杜牧《泊秦淮》)
正确直译: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意译:这片沙滩和寒水笼罩在月光与烟雾中,一片清冷幽寒。
错误的译文: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

回到前面几个例子:
1、“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小雅•蓼莪》)
错误译文:父亲生下了我,母亲养育了我。
正确译文:父母啊,你们生下了我,又养育了我。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错误译文:木兰去了东市买骏马,然后去西市买鞍鞯,接着到南市买辔头,最后去北市买长鞭。
正确译文:木兰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缰绳、马鞭等马具以及从军所需物质。
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正确译文:鱼儿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哪边。
互文说明:水下鱼儿游,水上船儿行,船上采莲人,嬉戏莲叶间。全诗以鱼儿到处游暗喻采莲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欢乐场景,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第二部分:互文的形式
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
①互文互补
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遥远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例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听到你的歌声。
即“见”与“闻”是在岐王、崔九那同时进行的动作。
例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将士们冷得拉不开弓(但仍然拉弓训练),铠甲冻得难以穿上(却依然身披战甲)。
说明:将军与都护泛指军中的长官,互文互补指长官士兵们虽冷犹积极训练的积极乐观的战斗精神。
其他例句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以上三句互文互补的诗句出自汉乐府《木兰诗》。
②当句互文
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例一: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和送行的客人都下了马来到船上。
例二: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是秦汉时的边关,而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③凡指互文
例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例二: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
其他如上文所列举“东西南北市”“鱼戏莲叶东西南北”都是凡指互文案例。
第三部分:互文的特征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译文: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二、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译文: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