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溪位于鼓山西北部、鼓岭避暑地南麓峡谷中,西临福州东三环机场高速公路化工路互通,是鼓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

鼓山绝顶峰 观山间云海 看海上日出
关于鳝溪,清代林枫在《榕城考古略》写道:“善溪,初名鳝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寺之南。山峡有二潭,下潭广六尺,深不可测,距上潭五里。相传闽越王郢时,有大鳝长三丈,为闽害。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者,以勇力闻,射中之,鳝缠以尾,三郎人马与鳝俱死,害遂绝。”相传,鳝溪就由此得名。

“鳝溪” 摩崖石刻
此说当真?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一位叫陈垲的官员发出疑问:“鳝,微物也,岂能化为龙?”认为这是“土俗疑传”之误。故而,早在九百多年前,鳝溪就被官方“正名”为“善溪”了。

白马王祖殿与射鳝台

白马王神位勒石 鳝溪最古老的石刻
哪么,鳝溪得名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这要从传说中的“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者”的父亲——闽越王郢发动反汉叛乱说起: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王郢发兵攻打东瓯国,继而公然叛汉。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派兵平叛。汉军压境,闽越国内部发生了内讧。郢的堂弟余善杀郢,派使者奉上郢的人头,向汉朝乞降。事后,汉朝封没有参与谋反的繇君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而后又封自立为王的余善为东越王。终结了存世近七十年闽越国。

繇王丑死后,余善可能是受刘邦“斩白蛇定天下”的启示,也玩起了“君权神授”的把戏,在福州大庙山上演了一幕“钓白龙”的神剧。他先是据此吞并了越繇国,之后又更进一步自立为“东越武帝”,与汉朝分庭抗礼,并在闽北“筑六城以拒汉”。

为维护国家统一,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派兵攻打东越。余善“更徙处南行,去泉山(在闽北浦城)五百里,居大泽中”。得悉余善撤往东冶,汉朝又“发兵浮海,直至泉山(在福州)。

这年冬天,当汉军由海路抵达东冶时,繇王居股等人便筹谋刺杀余善。《史记》记载:“……从繇王居股谋曰:余善首恶,劫守吾属。今汉兵至,众强,计杀余善,自归诸将,傥幸得脱。”而与余善有着杀父之仇的“郢第三子”驺寅成为了刺杀余善的干将。驺寅率部在鳝溪与走投无路的余善残部绝杀。结果,余善中箭后被驺寅所杀,驺寅也在这场战斗中力竭身亡。

传说,驺寅当时共带了十八部将一同对付鳝鱼精,最后全部战死。其中有五位部将的尸首沿溪一直漂淌到今东门外的康山脚下。可见当时的战斗相当惨烈。

深潭(鳝溪)
平定这场叛乱后,汉武帝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汉朝庭用了多年的时间“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只留有汉军驻扎,“东越地遂虚”。

石羊(鳝溪)

那么,邹寅杀余善是怎么衍化成“白马三郎杀鳝鱼精”的神话故事呢。
原来,邹寅杀余善有功,在东越人举国内迁江淮之前,就被朝廷追封为侯,立庙祭祀。而余善对于汉朝而言是个分裂国家、反叛朝廷的罪人,在大多数东越国人眼中也是个弑兄篡权、欺凌百姓的暴君。但在东越举囯迁往江淮地区时,那些遁入山林、亡走江海的而未离开福建的东越人却基本上属于余善部族。也就是这些东越遗民有意将余善改为鳝鱼、鳝鱼精,将历史真相改编成白马三郎射鳝的神话故事,从而掩盖了令族人倍感难堪的史实:自闽越王甲以来闽越王族数代人为争夺王位兄弟相残、叔侄相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