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养老双轨制

2025-01-09 15:54:55

养老金双轨制是指在我国实行的两种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存在于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之间。具体来说,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则来源于社保基金。

制度背景 :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差异,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显著差异。

制度内容

机关事业单位:

职工在职期间不需要缴费,退休后养老金待遇通常为其退休前工资的80-90%,并有一定的退休补贴。这些费用由国家财政统一承担。

企业职工:在职期间需要按月向社保基金缴费,退休后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与个人缴费年限和缴费水平挂钩。这种制度称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待遇差距:

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体制内与体制外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存在显著差距。体制内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通常在80%-90%,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普遍偏低,两者相差两三倍。

改革进展:

为缩小这一差距,国务院在2014年推出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金并轨”改革。改革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建立社保缴费账户,与企业职工同样按年缴费,单位交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缴费的钱进入社保基金。退休后,由社保基金发放养老金,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也向企业职工看齐。

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养老金双轨制带来的待遇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