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差不多成了“价值正确”的代名词。无不脱胎于当时的时代土壤,“封建性”或者干脆说“糟粕性”是其自身完整性和丰富性的一部分。而所谓“糟粕”或者“精华”,是以今人的眼光看待既往的传统,若我们愿意秉持一种古老的视界,则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哪有什么糟粕与精华之天壤之别。
庸俗的辩证法,是一种粗暴而撕裂性的文化阐释。传统典籍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所谓的“精华”与“糟粕”同根而生,盘根错节,环环相扣,血肉相通,打断骨头连着筋。精华或者糟粕都是传统文化的本体。没有“糟粕”的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真实的传统文化。今人将“糟粕”绑去杀头,留下的不是“精华”,而是“精华”的危如累卵和朝不保夕,循着切除的逻辑,最终导致的是文化虚无主义,带来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碎片化认识和空洞理解。
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看到:虽然他这么做不对,但是你反过来想想,也有好处;你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借用一句话,这就是在和稀泥!
一分为二是全面而不是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限定某一时代某一场景某一事物,我们应该说弊远远远远远大于利,而不是“哎呀,你也要看到他也有好的一方面”。事物也是发展的,各个“矛盾”是盘根错节的,环环相扣的,要去仔细的观察和把握,才可能让事物发展得到“好”的结果。